1951年,朝鲜战争中,当50军步兵团全歼英军29旅皇家重装坦克营的捷报送到志愿军总部时,彭老总听到完全不相信,他打电话给50军政委徐文烈,严肃地说:谎报军情是要杀头的! 1951年1月,朝鲜半岛佛弥地的山谷中,中国志愿军50军149师与装备精良的英军第29旅皇家重装甲营,展开了一场不对称的较量,当时的英军装备了重达50吨、装配77毫米重炮的"百夫长"坦克,这种钢铁巨兽在当时可以说是陆战之王。 相比之下志愿军战士们只有简陋的爆破筒和土造燃烧瓶,这种装备差距在传统军事理论中几乎意味着必败无疑。 然而,149师师长金振钟,充分利用三下里地区的山谷地形,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三制"战术,这种战术将小规模作战单位分成三人一组,采用立体包围的方式对付坦克,一人负责吸引火力,一人抛掷燃烧瓶,一人负责爆破,这种战术完美克服了装备劣势,创造了经典的"以弱胜强"战例。 更令人惊叹的是,志愿军战士们在战斗中还即兴创造出"钻坦克肚皮"的战术,他们发现坦克在狭窄山谷中机动性受限,于是利用坦克视野死角,悄悄接近后钻入坦克下方实施爆破,这种战术虽然危险系数极高,但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5连副班长李光禄在炸毁第一辆坦克后被震晕,醒来后又连续摧毁两辆坦克,顾洪运更是创造了单兵智取坦克的战例,他巧妙地掀开炮塔盖板,用手榴弹威慑迫使敌军投降,为后来的反装甲战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场战役最终以志愿军取得压倒性胜利告终,31辆先进坦克被击毁或缴获,200多名英军被俘,其中包括重装甲营营长柯尼斯少校,这位经验丰富的英军指挥官在被俘后坦言,"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军事认知,这种战术在英国军事教科书上从未出现过。" 战后这场被英军称为"格洛斯特战役"的战斗,被英国国防部收入军事教材,成为研究非对称战争的典型案例,缴获的坦克也被运回国内,为中国后来的装甲部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这场战役的意义远超出军事层面,它证明了在极端条件下,人的意志和战术创新可以弥补装备差距,50军从一支被质疑的部队,一跃成为志愿军的王牌军,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战功的体现,更是军队凝聚力和战斗精神的升华。 信源:解放军报(一场步兵胜坦克的漂亮仗)
70年前于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棉皮靴,从中便能看出当时双方后勤的差距着实太大
【3评论】【7点赞】
静空子
三三制林总在红军时期就开始用了!
用户12xxx17 回复 04-19 09:49
不同战斗的战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