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美国一家智库抛出个重磅结论:如果中美真打起来,中国的胜率只有8%,美国高达92%。 这数字一出来,网上炸了锅。很多人觉得这结论太离谱,毕竟中国这些年军事实力突飞猛进,怎么可能只有8%? 但这结论也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复杂的军事模拟推演得来的。
这场模拟军演的领头人是詹姆斯·卡特,THE NATIONAL INTEREST智库的首席战略分析师。1975年卡特出生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那地方是美国海军学院的大本营。 他爹是个海军军官,常年在太平洋舰队干活,家里满是海军相关的书和地图。卡特从小就泡在这种环境里,对军事战略着了迷,十来岁就知道太平洋上哪些岛是战略要地。 1993年,卡特考进美国海军学院,学的政治科学,副修国际关系。他在学校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经常参加模拟联合国和战略研讨会,脑子灵活,口才也好。 1997年毕业后,他直接进了海军,当舰艇军官,在太平洋跑了十年,参加过好几次美日韩联合军演。他在日本横须贺基地待过好几年,亲眼见过美军在东亚的部署,也摸清了这一带的军事动态。 2005年,他升到中校,干得顺风顺水,但这时候他觉得自己更想搞研究,就退役了。
退役后,卡特去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拿了个安全研究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海军在全球战略中的角色,重点分析了太平洋的权力平衡。 2010年博士毕业后,他在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当了几年研究员,专攻东亚安全和海军战略。2015年,他跳槽到THE NATIONAL INTEREST,成了首席战略分析师,负责搞军事模拟和战略分析项目。 卡特这人工作起来特别较真。他办公室在华盛顿特区,桌上永远堆着厚厚一摞数据报告,电脑屏幕上全是复杂的模拟软件界面。 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泡杯黑咖啡,翻最新的情报简报和卫星数据。他的团队都说他是个“数据控”,任何变量没核实清楚,他绝对不放过。
他还经常跑五角大楼,跟现役军官和政策制定者聊,也常被请去国际会议上讲课。他的演讲全是干货,数据一堆堆往外甩,听众想挑刺都难。 除了工作,卡特还保持着海军时期的爱好,喜欢开帆船出海,感受海风。他结婚了,有俩孩子,生活低调,平时不怎么抛头露面。 但在智库圈子里,他的影响力不小,好多军事分析报告都少不了他的名字。2023年这场模拟军演,就是他一手操办的。
2023年初,THE NATIONAL INTEREST发布了一篇重磅文章,标题挺耸人听闻,说如果中美在太平洋打起来,中国只有8%的胜率,美国高达92%。 这结论一出,立马在全球安全圈子里炸开了锅。这可不是随便写篇评论忽悠人,而是基于一场复杂军事模拟得出的结果。 模拟的目的是啥?简单说,就是想搞清楚中美两国真刀真枪干一架,谁更可能占上风。这场模拟由卡特带队,团队花了好几个月,收集数据、跑模型,最后才得出这结论。
这场模拟的核心是个叫莫里亚蒂指数的算法。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是个量化军队战斗力的数学模型,能把各种军事指标变成数字,算出两军对决的胜负概率。 莫里亚蒂指数最早是冷战时期美国军方搞出来的,后来被智库和研究机构拿来用,经过好几次升级,成了军事模拟的标配工具。 它会综合考虑一大堆因素,比如武器装备的性能、军队的训练水平、后勤保障能力、指挥系统的效率,甚至还有情报和网络战的能力。
卡特的团队先把中美两国的军事数据收集齐全,这活儿可不轻松。他们翻遍了公开的国防报告、国际军事期刊,还找了卫星图像和武器专家的分析。 美国的数据相对好弄,五角大楼每年都会公布装备清单,比如2023年美军有11艘核动力航母、300多架F-35隐形战机,还有覆盖全球的侦察卫星网络。 中国的信息就没那么透明了,但卡特的团队靠着公开数据和情报分析,估算出中国有200来架歼-20战机、2艘常规动力航母(第三艘在建),还有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等杀手锏。 数据收集完,团队开始建模型。他们把中美两军的实力拆成好几个模块:空军、海军、导弹防御、情报网络、后勤补给。
每个模块都有具体指标,比如海军这块,美国的航母战斗群配备宙斯盾系统,能在几百公里外拦截导弹,中国的航母虽然数量少,但有岸基导弹支援,覆盖范围也不小。 空军方面,美国的F-35有隐形和电子战优势,中国的歼-20数量少但机动性强。导弹防御上,美国的全球基地网络让它能快速调动资源,中国的本土防御体系则更注重密集火力。 模拟跑了好几百次,每次设定都不一样。有时候是美国先动手,航母战斗群在菲律宾海摆开阵势,F-35群起出动,打击中国的沿海目标;有时候是中国先发制人,用潜艇和反舰导弹偷袭美军舰队。 每次模拟,软件都会根据莫里亚蒂指数算出双方的损失和战果。比如一轮模拟里,美国损失了2艘驱逐舰和50架战机,中国损失了1艘航母和80架战机。 跑完几百次后,软件得出结论:美国胜率稳定在92%左右,中国只有8%。
为啥美国胜率这么高?卡特的报告里说了几个关键点。第一,美国的海军太强,11艘航母能全球投送兵力,中国的2艘航母只能在近海转悠。 第二,美国的盟友网络是个大加分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基地能给美军提供后勤和情报支持,中国基本是单打独斗。 第三,美国的科技优势明显,比如它的侦察卫星和网络战能力,能让中国导弹的命中率大打折扣。中国的优势主要在本土防御,岸基导弹和防空系统能给美军制造麻烦,但没法扭转大局。 不过,卡特也说了,这模拟不是万能的。莫里亚蒂指数虽然牛,但它只看硬实力,软实力比如士兵士气、指挥官的临场发挥,这些没法量化。 还有些意外情况,比如天气、情报失误,也可能翻盘。卡特在报告里特意强调,这8%和92%只是个参考,真打起来,谁也说不准。
模拟结果一公布,立马在全球掀起轩然大波。THE NATIONAL INTEREST的文章被各大媒体转载,从CNN到BBC,都在讨论这8%的胜率。 美国的鹰派觉得这结论提气,证明美军还是世界老大,盟友们也安心了不少。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数字太夸张,容易让人误判形势,搞得中美关系更紧张。 最狠的批评来自约瑟夫·洛夫特曼,乔治城大学的教授,也是《外交政策》杂志的常驻作者。他写了篇长文,标题是《数字战争的陷阱》,直接开怼。 他认为莫里亚蒂指数太机械,忽略了战争的复杂性。比如,中国的经济韧性和快速动员能力,在模拟里没怎么体现。 还有,战争不只是打仗,经济制裁、外交博弈、网络攻击都能改变结果。洛夫特曼还举了个例子,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美军靠破译日军密码翻盘,这要是模拟,根本算不出来。
卡特对批评没啥激烈反应。他在智库内部开了个会,说模拟的目的不是要当算命先生,而是给决策者提个醒,让大家知道战争的代价有多大。 他让团队优化了莫里亚蒂指数,加入了一些非传统因素,比如网络攻击对指挥系统的破坏。2023年下半年,他又启动了个新项目,研究怎么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降低冲突风险。 除了应对批评,卡特还把模拟的经验分享到国际舞台。他跑去北约总部讲课,展示模拟的数据,告诉大家中美冲突的损失有多惨:美国可能丢几十艘舰艇和几千士兵,中国可能损失更大,经济也会崩盘。 他还去了几个国际安全会议,跟其他智库的专家交流,推销他的数据驱动分析法。他的演讲风格一如既往,数据砸得满场响,听众想反驳都找不到空子。
卡特后来在华盛顿特区一场安全会议上做了闭幕演讲。他拿出一堆图表,列出模拟中双方的损失数据,说:“这8%的胜率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提醒我们,战争的代价没人付得起。” 卡特后来继续在THE NATIONAL INTEREST干活,带团队搞新的战略研究。他的模拟项目让智库的名气更大,吸引了不少资助。 他还跟国际组织合作,推广基于数据的分析方法,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战争的后果远比模拟里的数字可怕。他的工作没改变世界,但至少让很多人开始认真思考,怎么样才能不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