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从英伟达方面获悉,公司CEO黄仁勋在与政府官员会面后已离开北京。 如此匆忙的行程安排,是否能给目前中美局势带来一些缓解?
4月17日,北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英伟达CEO黄仁勋。他此行被外界视为“特使”,肩负着缓解中美科技紧张关系的使命。英伟达作为全球领先的GPU制造商,其产品在人工智能训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近日却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受到了影响。此次访问,可能旨在寻求在合规的前提下,恢复与中国的合作。
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美国白宫的特朗普也换了个口气。这位曾高喊“打压中国高科技”的前总统,最近在竞选演讲中说:“我们不该让美国企业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很明显,特朗普在为自己当年的极限施压找台阶下。一边是为了自己中期的选票,一边是美企利益,谁也不能得罪,他必须装得圆滑点。
说到底,中美在芯片这块已经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双向瓶颈”。美国卡的是高端制造工具,比如EUV光刻机、EDA软件、先进制程。 中国短期内确实造不出5纳米以下的芯片,但美企也被自己国家的政策搞得进退两难,尤其是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它们拿不到订单,就只能看着库存发愁。芯片这种东西,压仓库一个月就可能掉队。
面对外部封锁,中国也没一味憋气,而是在悄悄憋“大招”。近两年,政府累计投入超过3000亿人民币,用于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
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这些设备商的技术更新速度之快,让业内人都感到意外。国产替代率已经从2021年的21%,飙到了如今的40%以上。 即便缺乏最顶尖的EUV技术,中国企业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高带宽存储器(HBM)芯片,就是中国在夹缝中找到的新突破口。 虽然精度比不上美日韩,但通过架构创新和材料优化,性能已经追上了七成。特别是在AI训练、算力集群中,国产HBM已经能上场打仗。 说到AI芯片,不能不提华为的昇腾910B。这块芯片不是靠单点突破赢的,而是靠“拼装术”——通过异构计算和分布式架构,把原本算力差一截的芯片,组装成一台能打的AI训练集群。
2023年后,美国卡得越狠,中国的企业就越往“多芯协同”方向走。成本高了点,效率低了点,但架不住“可用”。 美企也开始怕“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其实,美企早就开始心慌。限制中国,短期看是遏制对手,长期却是断了自己的市场。就拿英伟达来说,2022年它在中国的营收占比还超过20%。 一刀砍掉后,不仅公司股价大跳水,整个GPU生态也跟着受伤。这就是为什么黄仁勋要来“走动走动”。企业的算盘,比政客现实得多。 中国一边加快自主研发,一边也在外交上做了微调。官方态度已经从“闭门造车”转向“自主可控+开放合作”双轨并行。
中方欢迎那些愿意合规、愿意合作的国际企业,哪怕是以前态度强硬的美企,也能在新规则下找到落脚点。这不是示弱,是一种更稳妥的战术转变。
现在舞台搭好了,道也铺了。“特使”已经到京,中方说欢迎合作,特朗普说别太激进。问题就卡在美国政府的态度上:是继续强硬到底,还是顺着这股风,给自己一个顺势而下的机会? 过去两年,中美在芯片上的对抗像极了拳击比赛的第一回合。美国打得猛,中国扛得住。如今进入“中场战事”,节奏开始调整,出招变得更加。
下一步不在于谁拳头更硬,而在于谁更懂分寸、谁更能稳住自己的节奏。 这场博弈还远未结束,但棋盘已经在变。一边是企业在找活路,一边是国家在算大账。科技战不是你死我活的短期较量,更像是一场耐力赛。
Easy Chinese Code
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时空颠倒,文不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