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俄乌冲突的态度,正在出现明显变化。过去三年里,美国是乌克兰最坚定的支持者:几百亿美元的军援、情报共享、外交支持,一直没停过。但如今,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一句“我们不会一连几周或几个月都继续这项工作”,让外界意识到,美国的耐心真的快耗尽了。
当地时间4月17日,鲁比奥在巴黎访问期间释放信号称,若短期内无法看到俄乌停火的实质性进展,美国可能放弃推动和谈。他提到,美国已耗费三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援助乌克兰,但“还有其他优先事项需要关注”。话说得很直白,意思也很清楚,再不见成效,美国就打算退出这场调停游戏了。
我们知道,从去年底到现在,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尝试推进和谈。电话打了,停火建议提了,高层磋商也有了。但现实却很骨感。乌克兰不愿妥协,俄罗斯不肯让步,大家都在谈,但没有任何一个决定性的成果。
在巴黎,鲁比奥与法德英乌代表坐下来认真聊了一次,试图寻找突破口。会后,鲁比奥跟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通了电话,说了同样的话,还强调,美方已经尽了努力,但也不能一直等下去。
特朗普竞选时承诺,24小时内能让战争结束,但真到任上,现实扑面而来,才发现这不是拍桌子就能解决的事。虽然他放话要在4月或5月达成协议,但谈判中问题一个接一个浮出水面,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俄乌之间的不信任。
在特朗普提出的30天停火计划中,俄罗斯开出了一系列条件,比如让前线停火得到有效监督,乌克兰不能再强制动员新兵,也不能再重新武装部队。但乌方直接拒绝,说这是俄罗斯在设陷阱。
与此同时,随着战事陷入胶着,美国国内对援乌的争议日益加剧,部分政客认为资源应更多投向亚太或其他热点地区。美乌矿产协议的不顺,更是进一步扩大了双方分歧。更重要的是,正如鲁比奥强调的,美国不是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我们希望冲突结束,但这不是我们的战争。”毕竟,中东的局势也很紧张,亚太的战略竞争也在加剧,美国资源再多,也不可能无限投在乌克兰身上。
于是,泽连斯基为了重新拉回美国的视线,开始了自己新的“表演”。4月17日,泽连斯基公开声称“中国向俄罗斯提供火药和炮弹”,并宣布制裁包括北京空天翔辉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三家中企。
当然,这番言论背后的动机不算隐晦,彭博社的解读也很直接——泽连斯基此举,是在向美国施压,他试图制造“中俄联手”的印象,逼特朗普政府继续提供援助。简单来说,就是眼下美国已经表示可能退出调停进程,泽连斯基需要一些“新理由”来说服白宫别走。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很克制,两句话讲清:第一,中方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资;第二,乌克兰清楚相关情况,同时乌克兰曾公开承认,俄罗斯进口武器的零部件多数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
这两句话既是对事实的澄清,也是对双重标准的揭露。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以贯之,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所谓“中国军事支持俄罗斯”的说法更多是政治操弄,旨在施压中国站队,并干扰中俄正常经贸合作。
事实上,自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强调中立立场,积极劝和促谈,并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等12项主张,相比之下,美国持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才是导致战事延长的“拱火递刀”。
回归到俄乌和谈,不难看出,当前俄乌和谈的核心难点在于领土归属与安全保障。美国提出的“分割管控”方案建议将乌克兰分为俄控区、欧美控区和乌控区,类似二战后柏林模式,但这一设想遭乌克兰强烈反对。
俄罗斯则要求乌克兰承诺永不加入北约,并承认俄对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地的控制权,而乌方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尽管分歧巨大,各方仍存在利益交汇点,只不过,和平进程的最大障碍仍是信任缺失。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不断加码,德国计划提供“金牛座”导弹,俄罗斯则警告此类行动将导致“直接冲突”。
在此背景下,中立的调解者角色愈发重要。中国多次呼吁召开国际社会,构建均衡、有效的安全框架,这一主张得到部分发展中国家支持,与美欧的“选边站”形成鲜明对比。一言以蔽之,俄乌冲突不仅是两个国家的对抗,更是全球秩序变革的缩影。
美国从“全力支持”到“耐心耗尽”,反映出单极霸权模式的力不从心;乌克兰制裁中企,则暴露了弱势方在大国博弈中的挣扎,中方的两句话回应,既是对事实的坚守,也是对公平正义的呼吁,当务之急是摒弃零和思维,推动真正包容的和谈,毕竟,战争的终点从不在于胜负,而在于人类共同的安全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