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生有望治愈帕金森病#,一位14年病史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哆啦A梦吃惊]】#一位14年帕金森病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据《医学界》报道,自去年中国医生利用干细胞再生移植成功“治愈”糖尿病后,本月,干细胞移植治疗在我国又迎来重大突破。
4月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宣布,神经内科主任刘军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陈跃军教授团队,将自体再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注入患者大脑,使一位有着14年帕金森病病史的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这是我国首次将此类治疗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一旦最终成功,将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产生变革性影响——仅需一次治疗,就可以重塑大脑网络连接,让患者避免最终瘫痪的命运。
“治疗前,这位患者一天大概只有两小时能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其他时间都是‘僵硬着’,几乎无生活质量可言。”刘军告诉“医学界”,“此次的结果,既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后续的‘治愈’探索奠定了基础。”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高达400万,约占到全球患者的1/2。他们无法被“治愈”,长期服药虽能部分缓解症状,但无法阻止疾病持续发展,患者最终将完全失去行动能力,全身僵硬、瘫痪在床。
66岁的沈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在她的大脑里,一种致病蛋白经年累月地不断扩散,侵犯着不同脑区,导致大量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切断了大脑运动控制系统的连接。
“病程10年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基本属于中、晚期。此前,沈女士也尝试过各种药物方案,用药量不断增加,但病情已难以控制。”刘军告诉“医学界”,目前传统的药物治疗,对沈女士只能维持约半小时的效果,随后她又会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
此外,严重的“开关现象”还让沈女士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
据刘军介绍,“开关现象”是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后期的并发症之一,指患者用药恢复一定的运动功能后,不可预料地,会突然又陷入“无法动弹”的境地。这不仅让患者时刻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增加了发生跌倒等意外事故的风险。
在饱受疾病折磨14年后,干细胞疗法成为了沈女士最后的希望。2024年,沈女士来到瑞金医院,参与了刘军主持的自体干细胞移植研究项目,成为了该领域我国临床试验的“1号病人”。
此次移植的原理,是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能分化成生物体所有的功能细胞类型。“就像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种’进患者大脑,让它分化成全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重塑大脑网络的连接。”刘军解释。
在和陈跃军教授团队的合作下,医生们提前采集了沈女士的血细胞送往实验室。实验室里,陈跃军团队利用血细胞创造出iPSC,再进一步将其诱导成有分化潜能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
一切准备就绪。2025年3月1日,在立体定向技术的引导下,刘军团队通过微创手术,将诱导而来的全新细胞注入沈女士大脑的特定部位。奇迹也随之发生,术后仅第二天,原本已几乎全身僵硬的沈女士开始下床活动,震颤、僵直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此后,沈女士的恢复情况更是超出预期。
术后一个月,沈女士已经能实现全天自主行走,睡眠障碍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期间,我们逐步减少了她原先的药物用量,但帕金森评分量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检测等客观指标提示,沈女士一直在持续好转。”刘军告诉“医学界”。
“未来3至6个月内,移植细胞还将在沈女士大脑中进一步成熟,与现有神经网络建立全面连接,按需释放多巴胺。”主刀医生、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殿友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这一疗法有望最终实现帕金森病患者的功能性治愈。
把干细胞注入患者大脑只是第一步。“除了要避免排斥反应,在脑微环境的影响下,如何更好地让干细胞长期存活?同时,我们还要精确干细胞分化的数量、确保它能定向朝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分化,避免形成‘杂质细胞’。”
“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不足会影响疗效,但分化量过多,反而可能造成患者过度兴奋,导致异动症等。分化的纯度则会影响治疗的安全性。”刘军对“医学界”表示。
据刘军介绍,针对这些技术难题,2020年他和陈跃军团队展开合作,先后进行了前期的细胞、动物实验验证,细胞分化纯度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12月,该技术获中国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许可,成为我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帕金森病干细胞疗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刘军团队唯一在开展的帕金森病治疗探索项目。
去年年底,刘军在瑞金医院牵头成立了我国首家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中心,包括干细胞移植、深度脑刺激(DBS)、无创神经调控、基因治疗等,目前有多项创新疗法研究,正在中心内同步开展。
“干细胞移植疗法的最终定位是‘一针管终身’,我们希望,一次治疗提供的全新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就能彻底重建患者正常的大脑网络。”刘军表示。
但刘军坦言,在此之前,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长期来看,新植入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是否还会受到患者大脑病理状态的影响?”
“同时,帕金森病分不同疾病阶段,何时才是最佳的移植窗口期?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也不同,如何为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最终病情能改善多少,能不能达到‘功能性’治愈?”
据刘军介绍,此次的I期临床试验计划招募12名患者,除了沈女士外,另外11名患者将在年底前陆续完成治疗。“在持续推进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将一点点找寻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