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2个18岁男孩从河南来到杭州跑外卖,看一家理发店38元剪发3次,觉得挺划算就去消费了,剪发时,理发师说他们头发丝太硬,得做个造型,2个男孩赶紧拒绝,没想到,理发师拿着发胶就一顿狂喷,然后每人收他们500元,还让他们签字,否则不能走,2男孩顿时傻眼了。随后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丨《俩“00后”小伙剪头发,一看价格坑懵了!店主:他们签字了》) 38元理发,结账时却要付500元?送外卖的小徐遭遇了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原本一次寻常的理发,变成了他和商家之间关于“头发”的一场争论。在这件事情的背后,可能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行业问题。小徐的这次理发经历,或许能揭开美发行业的内幕。他如何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高价账单,又能否成功捍卫自己的消费权益,都令人关注。 现在大家都很看重外貌,“颜值经济”让理发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有些黑心商家却利用顾客想变美的心理,设置了很多消费陷阱。小徐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来自河南的小徐和朋友,在杭州看到一家理发店打出“38元剪发3次”的广告,觉得挺划算就进去了。可谁知道,这低价只是吸引顾客的手段。他们一直跟理发师强调只要剪头发,不要做其他造型,但是理发师却说他们“发质太硬”,没经过同意就用了很贵的定型产品。 最终,两个18岁的少年被要求各自支付500元,这笔钱几乎相当于他们辛苦工作半个月的收入!更让人恼火的是,商家还使用“客户满意度调查表”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强迫他们签字确认消费。这份所谓的“满意度调查”,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合同条款,它将消费确认和满意度调查捆绑在一起,利用消费者对于文件的谨慎心理,实际上是在强制消费者消费。 这次事件就像一把尖刀,狠狠地戳破了美发行业黑幕的一角。所谓的“七步逼单”手法,其实在业内早已是心照不宣的伎俩:先用低价吸引顾客上门,然后贬低顾客的发型或发质,进而利用顾客对自身容貌的不自信心理,诱导消费,未经顾客明确同意就擅自开始服务,甚至不惜用强硬手段逼迫顾客买单。消费者就这样一步一步掉进商家早就设计好的消费圈套。商家常常抓住“签字就等于同意”这个漏洞,把那些明显不公平的条款强行塞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呢,要么是不懂法律,要么是觉得维权太麻烦,结果往往只能吃哑巴亏,选择忍气吞声。 小徐的遭遇,让许多在外打拼的人感同身受。他们很容易被美发行业盯上,成为专门“薅羊毛”的对象。理发店喜欢开在务工人员多的地方,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不太懂维权,也没什么社会关系,好欺负,容易从中赚钱。小徐很无奈地说:“我们选店时特意挑了居民区附近的小店,以为不会有套路。” 这番话语,深深触动了无数打工者的内心。区区一千元,对于他们而言,或许是半个月的生计所需,却被商家轻易地以各种名目扣除。理发店高比例的提成机制,助长了这种变相强制消费的现象。“职业闭店人”的出现,使得商家可以逃避应承担的责任,让消费者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像小徐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害怕去理发店消费了。“自己动手剪头发”在网上变得越来越流行,也说明大家对理发行业不太放心。要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我们需要好好想想办法了。 监管部门其实也在努力。比如,对于“4000元天价理发”事件,杭州余杭区的市场监管部门就处罚了那家理发店;湖南省甚至把美发行业列入了重点整治的“守护消费”行动。但是,消费者投诉后成功解决的比例不高,取证也很困难,维权周期又长,这些都影响了监管的效果。除了政府部门的严格管理,美发行业自己规范经营也很重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商家销售的商品和服务必须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能进行虚假或者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宣传。只有以诚实守信的态度经营,才能获得长远发展。说白了,商品要保证安全,宣传要真实可靠,这样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作为消费者,我们得擦亮眼睛,保护好自己的权益。特别是面对价格明显低于市场行情的服务,要格外小心。消费的时候,最好全程录音,并且向商家索要详细的产品价目表。如果遇到强迫消费的情况,马上拨打12315举报。平时消费时,一定要注意保存好消费凭证、协议、聊天记录等等,这些都是将来维权的重要证据,千万别弄丢了。做好这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小徐费尽周折,最终只拿回了600元,但这次理发经历带来的精神打击却难以平复。本来只是38元的理发,结果变成了500元的消费,剪掉的不仅是头发,更是打工人的自信和体面。在这样一个稍不留神头发都要被强迫消费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
近日,浙江杭州,2个18岁男孩从河南来到杭州跑外卖,看一家理发店38元剪发3次,
笔杆子说
2025-04-20 13:19:5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