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很清醒的一句话:“唯有读书和赚钱是人生最重要的修行。前者让人不惑,后者使人不屈。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尊严,精神的贫穷会耗尽你几世的轮回。 钱钟书1910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钱基博是国学大家,从小就给他灌输读书的重要性。钱钟书五岁开蒙,七岁就能背《三字经》《千字文》,十岁已通读《诗经》和《左传》。这种起点,不是一般人能比的。1929年,他考进清华大学外文系,跟着吴宓、叶公超这些大咖学外语。他不光精通英文、法文、德文,还自学了拉丁文和希腊文,脑子简直像装了个图书馆。 1935年,他考上庚款公费留学,去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在那儿,他每天泡图书馆,翻书翻到手软。据说有一次,他借书太多,管理员都忍不住提醒他悠着点。1938年学成回国后,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书,开始了学术和写作生涯。这段时间,他不仅打下了学问的根基,也为后来的《围城》和《管锥编》攒足了料。 钱钟书那句“唯有读书和赚钱是人生最重要的修行”,听起来简单,嚼起来有味。他为啥这么说?先看“读书让人不惑”。人活着,总会碰到各种困惑——对错、真假、得失。钱钟书觉得,读书能让人脑子清楚,不被乱七八糟的东西牵着走。他自己就是例子,一辈子钻研古今中外的书,写《管锥编》时旁征博引,硬是把复杂的学问讲得透彻。 再看“赚钱使人不屈”。钱钟书不是那种看不起钱的人,他很清楚,物质的贫穷能把人的尊严碾得粉碎。抗战时期,生活艰难,他靠教书和写作养家,虽然不富裕,但也没让自己和家人饿肚子。他说过,一个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哪怕运气好赚了,也守不住。这话接地气又扎心,点明了知识和财富的联系。 这两者在他眼里,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撑腰的。读书让人有底气,赚钱让人有骨气。缺了哪一个,人生都容易瘸腿。他在《围城》里借方鸿渐的经历,写出了不少知识分子的窘境——读了一堆书,却混得不好,最后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钱钟书用自己的生活证明,读书和赚钱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回国后,钱钟书没闲着。1941年,他在上海写出《围城》,这本书火了,成了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活灵活现,读起来让人又笑又叹。他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了读书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也点出了赚钱的重要性。写这本书时,他日子过得紧巴巴,但靠稿费和教书的收入,总算撑了下来。 后来,他全身心投入学术,1978年出版的《管锥编》是他学问的巅峰。这套书涉及中西文化,引经据典,厚得能砸人。写的时候,他已经快七十岁了,每天埋在书堆里,硬是把一辈子读的书浓缩成这部巨作。这不仅是学术成果,也是他“读书让人不惑”的活教材。 钱钟书不追名利,但也不抗拒赚钱。他教书、写书,既养活了自己,也没耽误学问。有人说他清高,其实他比谁都明白,精神再高远,没饭吃也活不下去。他这种平衡,不是人人能学来的。 晚年的钱钟书住在北京三里河一栋普通公寓里,日子过得朴实。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读书一小时,哪怕身体不好,也没停过笔。1998年12月19日,他因病去世,享年88岁。他走后,学界和读者都炸开了锅。学者们写文章怀念他的才华,普通人翻开《围城》,感慨他的清醒。 钱钟书留下的遗产,不光是书,还有他的思想。《围城》至今是畅销书,《管锥编》成了学术圈的宝藏。他告诉后人,精神和物质的贫穷都可怕,但只要肯读书、会赚钱,就能活出尊严。他的智慧,放到今天也不过时。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一边焦虑知识不够,一边担心钱包空空,钱钟书的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的影子。
钱钟书很清醒的一句话:“唯有读书和赚钱是人生最重要的修行。前者让人不惑,后者使人
卖蠢
2025-04-20 22:16: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