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其实挺难评价的,因为你很难把他放在历史上一个恰当的位置。你说他比肩卫霍、对标韩白吧,这基本不太可能,因为徐达在军事上确实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可是在明朝的历史舞台上,徐达的角色却是不可或缺的。他不仅是朱元璋的重要助手,更是开国大业的关键人物之一。这个看似平凡的将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影响。 徐达的故事,得从他和朱元璋的缘分说起。徐达,字天德,1332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一带。家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没啥背景可言。那时候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还在四处拉人起义。1353年,徐达投奔了朱元璋,从此开始了他从普通农民到开国名将的转变。说实话,他能走到这一步,跟朱元璋的信任分不开,但也靠他自己一步步打出来的成绩。 徐达最早崭露头角,是在鄱阳湖大战之前的一些战役里。他跟着朱元璋打仗,最开始并不是什么大将,就是个靠谱的执行者。朱元璋让他干啥,他就干啥,不争功,不抢风头。比如1356年的镇江之战,徐达带着人马攻城略地,虽然不算啥惊世骇俗的大胜,但稳扎稳打,把朱元璋交代的任务完成得滴水不漏。这种踏实的作风,让朱元璋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徐达慢慢从一个小头目升到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 要说徐达最出名的功绩,还得是1368年那场北伐。这场仗直接把元朝赶出了中原,算是明朝立国的压轴大戏。当时朱元璋定下战略,让徐达和常遇春搭档北上。常遇春是那种猛冲猛打的急先锋,而徐达更像个稳住阵脚的总调度。他负责统筹全局,确保大军不乱套。结果呢,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从山东打到河北,最后攻下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顺帝跑得连影子都没了。这仗打得漂亮,可细看战报,徐达好像没啥特别耀眼的单挑战绩,更多是靠团队配合和战略执行。 有人可能会问,徐达军事上真没啥亮点吗?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1367年的平江之战,他带兵围攻张士诚的老巢苏州。那时候张士诚据守坚城,死守不降,徐达没硬碰硬,而是用围困战术,断了敌人的粮道,最后逼得张士诚投降。这招虽然不花哨,但实用得很,体现了徐达的耐心和务实。不过跟韩信的背水一战、白起的长平之战比起来,这种打法确实少了点传奇色彩。 徐达的军事才能,说白了就是“稳”字当头。他不像有些名将那样靠奇谋取胜,也不爱冒险出风头。他的仗打得扎实,步步为营,几乎没啥大败仗。这在乱世里挺难得,毕竟那时候将领们大多喜欢赌一把大的,赢了名垂青史,输了万劫不复。徐达不这么干,他更像是朱元璋手里的“定海神针”,关键时刻总能稳住局面。比如1370年,他奉命征讨西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又是一场不声不响但结果扎实的胜利。 说到徐达和朱元璋的关系,那就更有意思了。朱元璋这个人多疑得很,开国后对功臣下手毫不留情,像胡惟庸、蓝玉这些人,没一个落得好下场。可徐达是个例外。他跟朱元璋从小认识,关系铁得不行。史书上说,徐达为人低调,做事不张扬,从不揽功,也不结党营私。这估计是朱元璋放过他的原因之一。不过也有说法,徐达晚年得了背疽,病得挺重,朱元璋可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才没动他。1385年,徐达53岁就去世了,算是功臣里少有的善终之人。 徐达的地位到底咋样?这问题不好回答。从战功上看,他确实比不上那些历史上光芒万丈的名将。卫青、霍去病打匈奴,那是开疆拓土的传奇;韩信帮刘邦灭楚,靠的是神级谋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狠得让人胆寒。徐达呢?他的战绩更多是“跟着朱元璋的剧本走”,没啥特别出彩的个人表演。可换个角度看,没有徐达这种稳当的执行者,朱元璋的江山能不能坐稳还真不好说。他不是那种自己写剧本的导演,而是把剧本演到极致的演员。 再看看徐达在明朝的地位。他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待遇不可谓不高。朱元璋对他评价也不低,说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居功自傲”,这话听着挺实在。徐达的子孙后代也沾了不少光,他的女儿还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成了燕王朱棣的妈,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这么看,徐达在明朝的地位不低,但这份荣耀更多是靠忠诚和团队贡献换来的,而不是他个人的军事天赋。 徐达还有个特点,就是接地气。他出身农民,打仗的时候也没啥架子,士兵们都挺服他。史书上说他性格温和,带兵有方,不像有些将领那样飞扬跋扈。这点可能也帮他在乱世里站稳了脚跟。毕竟那时候兵荒马乱,能让手下人一条心跟着干,不是光靠威严就能办到的。 不过,徐达也不是没缺点。有人说他军事上太保守,缺乏开创性。比如北伐的时候,他更多是执行朱元璋的命令,没怎么展现自己的战略眼光。跟常遇春比起来,常遇春的猛劲儿更抢眼,徐达就显得有点“后台工作者”的味道。这也许是他评价难定的原因之一——他是功臣,但不是那种能独当一面、扭转乾坤的超级英雄。
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其实挺难评价的,因为你很难把他放在历史上一个恰当的位置。你说
卖蠢
2025-04-20 22:26: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