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82岁的老和尚在柴房发现一个快不行了的年轻姑娘,出于怜悯收留了她,结果没想到这次的善举竟然惹出了大祸,最后带着遗憾离世,到死都没能释怀。 北方深山中的九庵寺,静谧而古朴,是大默和尚晚年修行之地。很少有人知道,眼前这位看似老迈沉静、日夜持诵佛号的和尚,曾经也是武林中的一位传奇人物。大默和尚俗名许泽熙,生于清末乱世之中。 家境贫寒,九岁便被父母送入山西五台山的铁佛寺出家为僧,那年天寒地冻,他穿着破旧的单衣,孤零零地站在山门前,望着那高耸的檐角和巍峨的山岭,谁也想不到,这个孩子未来会在江湖掀起不小的风浪。 铁佛寺不仅是佛门净地,更是民间习武圣所。大默和尚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尤其轻功与拳脚功夫,几近化境。 他练功勤勉如痴,曾连续三昼夜不眠,只为琢磨一招“燕踏云飞”的轻身术。十八岁那年,他便能于屋顶如履平地,拳劲击石碎瓦,成为寺中最出色的弟子之一。 也是在铁佛寺的那些年,他结识了侠士孟君武,两人情谊深厚,常于夜半林间对月论剑,英雄惜英雄,一时间传为佳话。彼时河北一带盗匪横行,寺庙常遭劫掠,生灵涂炭。 大默和尚心系故土,毅然决定下山归乡,在九庵寺落脚。他一身本领,辅佐寺中僧众组织护寺队伍,多次与山贼交锋,将寺院守得固若金汤,乡民交口称赞。 随着时间流转,大默和尚的心境日渐平和。他逐渐离开江湖纷争,摒弃过往荣光,将全部身心寄托于晨钟暮鼓、斋饭清修之中。直到1968年,那一天的出现,打破了他数十年静如止水的修行生活。 那日午后,寺中阳光斜洒,空气中浮动着草木与干柴的气息。大默和尚拄着拐杖来到柴房,正准备为晚课准备柴火时,一声微弱的呻吟从角落传来。他寻声走近,赫然发现一位年轻女子蜷缩在柴垛下,衣衫褴褛,脸颊消瘦,嘴唇干裂,气若游丝。 他立刻将其抱回禅房,煎药喂水,悉心照料。夜色降临之时,女子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 她叫宋莲萍,河北人士,原本出身良好,因战乱与家变流落他乡,辗转欲投奔内蒙古亲戚,途中遭遇流寇,所带银钱被洗劫一空,又因连日饥寒交迫,终于晕倒在九庵寺外。 宋莲萍的模样端庄清丽,说话温和有礼,大默和尚心中生怜,便破例收留她在寺中养病几日。宋莲萍感念和尚恩德,言辞间充满敬意。而就在她休养期间,她无意中在后院兵器库中发现了大默和尚的武器藏品——刀枪剑戟,各式兵器熠熠生辉,摆放有序。 她眼神一闪,心头起了波澜。作为一位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女子,她深知自身弱小所带来的无力感。见大默和尚竟藏有如此惊人武技,顿时萌生拜师之意。 她苦苦哀求,希望能习得一身自保本事,大默和尚一开始以戒律为由拒绝。宋莲萍情绪激动,声泪俱下,甚至以死相胁。 在她连番劝说下,大默和尚动了恻隐之心,思忖若能教她些基本防身术,或许可助她日后少受苦难,终是点头允诺。 自此,两人在寺中院落之间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武艺传授。晨起打坐,午后演拳,晚间勤习轻功,宋莲萍进步神速,两年后已可跃屋翻墙,身姿如燕。 但此时,大默和尚心中却渐起疑云。他连续多夜梦见宋莲萍出入市井,偷窃闹事,甚至拔剑伤人。梦境真实,挥之不去。他开始试探着与宋莲萍谈话,劝她以武济世、护善扬正。宋莲萍却总是笑而不答,或含糊其词,似有意回避。 一次夜晚,大默和尚在禅房外发现脚印通向后山,他顺着踪迹寻去,在林间石壁上见到一排小孔,正是习练飞镖之用。他心下一沉,愈发担心。尽管如此,他仍愿相信徒弟会悬崖勒马,未料,这一次的放任,竟成为覆水难收的起点。 一日清晨,大默和尚像往常一样起身诵经,却发现厨房地砖塌陷,一股冷风从地下涌来。他顿时意识不妙,推开地砖一看,暗格已被掏空。他多年积蓄的银两、字画古玩尽数不见。而宋莲萍的禅榻,也空空如也。 他踉跄着走出禅房,迎着清晨山雾,不愿相信这个结局。他这一生,历经江湖恩仇,也曾看尽人情冷暖,却不曾料到自己晚年唯一一次动了恻隐之心,竟换来如此回报。寺中弟子们急忙四处寻人,报官求助,最终却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 大默和尚从此郁郁寡欢。他每日闭门不出,只于佛像前长跪,诵经之声哀婉低沉。有人说他是在为徒弟祈福,有人说他是在为自己赎罪。两年之后,他在坐禅中圆寂,面容安详,却眼眸微张,似有所待。 有人在他枕边发现了一封写给“莲萍”的信,信中没有责备,没有怒意,只有一行字:“若有来生,望你择善而行。” 而宋莲萍,自此消失于世。坊间传闻,她在南方一个小镇现身,以杂技卖艺为生,轻功卓绝,艳惊四座。也有人说,她改名换姓,嫁入豪门,再不提旧事。 故事终究落幕,恩义因果,无人再提。但九庵寺后山那道枯木围墙上,依然留有一道轻盈的脚印,似在悄然诉说,那一段尘封往事中无法回避的情与误。
1968年,82岁的老和尚在柴房发现一个快不行了的年轻姑娘,出于怜悯收留了她,结
云端轻舞
2025-04-21 09:35:40
0
阅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