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2岁陆小曼去世。翁瑞午的长女翁香光闻讯赶来,见四下无人,迅速解开陆小曼的衣扣,眼前的场景令她惊愕不已,忍不住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1965年4月,华东医院的病房内,一个女人静静地咽下最后一口气。 她眼神呆滞,嘴唇泛白,肺气肿让她最后几天几乎连说话都困难,医生平淡的记录下她的名字,陆小曼。 她的死,安静得如同尘埃落地,无波无澜。 但在三十年前,她却是北平上流圈里风头最盛的名媛、无数文人梦中的女神。 她是陆小曼,那个为徐志摩倾尽所有、又被徐家永远拒斥的女人。 消息传出后,唯一赶到医院的是翁瑞午的长女,翁香光。 当她推开病房门,病房里已经没人,护士告诉她,遗体已送往太平间。 她一路追过去,在空荡荡的停尸房中,看见了那个曾经搅动风云、如今却瘦骨嶙峋的身影。 “这就是你吗?”翁香光站在冰冷的尸体前,自语道。 她俯身为陆小曼理衣,解开了胸前扣子,想为她整理好最后的仪容。 可那一刻,她看见了陆小曼胸口布满细密的针孔与老年浮肿留下的斑块,还有因为长年抽鸦片导致的皮肤暗沉和指甲泛青,她怔住了。 陆小曼的生命,是一出绚烂的悲剧,她出生书香门第,自幼精通琴棋书画,舞姿婀娜,谈吐非凡。 年轻时,她曾嫁给外交官王赓,人人称羡郎才女貌,可就在这段婚姻中,她遇见了改变她命运的人,徐志摩。 他们相识于一次文人雅集,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她呢?在这个才情横溢、目光炽热的男人面前,她动摇了。 即便知道对方已婚,即便知道自己的选择意味着背叛,她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情。 为了徐志摩,她与王赓离婚,不顾世俗目光,可这段“奔向自由”的感情,从一开始便注定曲折重重。 徐家人对她极度排斥,尤其是徐父,从未承认她的身份。 哪怕徐志摩与她正式成婚,婚礼那日,徐家人无人到场,外人笑称:“徐家不认的儿媳,徐志摩却认定一生。” 可命运比人心更凉薄,1931年,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一架小型客机前往北大听林徽因讲课,途中不幸坠机身亡。 噩耗传来,陆小曼几近崩溃,而徐家人却在悲痛中,将全部怒火指向她:“是你害了他!没有你,他不会执意赶那场讲座!” 自此,陆小曼被徐家彻底封杀,连她提出“希望与志摩合葬”的愿望,也被无情拒绝:“你不配。” 她开始颓废,自暴自弃,靠鸦片维持情绪,每日画画、吸毒、发呆。 她不再出门,不再写诗,不再舞蹈,曾经光芒万丈的女神,成了一位窝在屋中、日夜咳喘的毒瘾妇人。 唯一陪在她身边的,是翁瑞午,这个上海富商,一心一意照顾陆小曼。 他明知陆小曼心中再无他的位置,也从不强求,他出钱请医生,帮她戒毒;她想吸,他便偷偷托人弄鸦片,他知道那样不对,但他舍不得她痛。 可讽刺的是,翁瑞午死时,陆小曼连一滴泪都没有流,这段“一个人苦守,一个人冷眼”的关系,也在时间中慢慢腐烂,最终什么也没留下。 陆小曼晚年一直生活拮据,靠变卖字画、旧衣度日。 时不时有人探望,都是旧日文人圈的朋友,见她面容枯槁,语无伦次,不免唏嘘。但一出门,便是议论:“红颜薄命罢了。” 可真是薄命吗?她曾才貌双全,万千宠爱;她曾拥有选择的权利,可她一次又一次地选了“烈火”,选了“偏执”,直到把自己烧成灰烬。 她临终时仍嘱托护士,写信给徐家:“我无所求,只求死后埋在他身边。” 信送出去后,徐家只回了三个字:“不必了。” 多少人说她命不好,说她是为爱而死的女子,可她也曾冷眼待人,薄情寡义,她也曾自毁前程,不顾一切,她走过的路,都是自己选的。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陆小曼
1965年,62岁陆小曼去世。翁瑞午的长女翁香光闻讯赶来,见四下无人,迅速解开陆
戴梦维微微
2025-04-21 12:20:5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