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英雄儿女”解秀梅因脑梗住院,欠下3万元医疗费,在医院准备停止治疗时,军区突然来电,要求全力救治,费用由军区承担…… 1994年的冬天格外冷,像极了四十多年前那场冰天雪地的战役。 而彼时,已经年过六旬的解秀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意识昏沉,因脑梗陷入了危急状态。 她的弟弟坐在床前,攥着一张张欠费单子,眉头紧锁。 治疗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医疗费用已经堆到了三万元,而这笔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几乎是一座山。 医院方面已经多次表达了“无法继续治疗”的态度,医生、护士虽有不忍,却也无能为力。 就在亲人准备面对最坏的结局时,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沉寂,电话来自军区:“全力救治,费用由军区承担。” 病房内顿时陷入一片安静,几秒钟后,解秀梅的弟弟忍不住红了眼眶,他知道,是姐姐曾经的那些付出,终于被人记起。 解秀梅是新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女兵”,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她年仅19岁,毅然报名参军,加入文工团随部队奔赴前线。 那时的她,还是个刚刚学会跳舞、唱歌的姑娘,却在战场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有一次,部队宿营在鸭绿江畔的一处山窝里,夜里温度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一位战士因为雪地潜伏时间过长,双腿严重冻伤,几乎失去了知觉。 军医判断如不尽快升温,恐怕面临截肢。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解秀梅解开扣子,跪在地上,把那位战士的双腿紧紧抱入怀中,用体温去一点一点暖化那近乎死去的血管。 她整整坚持了两个小时,直到战士的脚趾重新泛红,那一夜,她自己也因寒冷昏厥,但她救下了那个年轻的生命。 战后,解秀梅不仅没有“躲”在文工团后方,而是主动请缨加入后勤运输线,与男兵一起背着沉重的物资穿越炮火连天的战区。 有一次,他们所在的补给车队遭敌军空袭,一车汽油弹被击中,众人四散逃离时,她听见车厢里还有伤员未被转移,便顶着火焰冲了回去,一口气背出了三名伤员。 她的英勇事迹很快传到了北京,一次大会上,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她,并称赞她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儿女”。 战争结束后,按理说,像解秀梅这样的战功,完全可以安排在军队系统或政府部门,享受应得的待遇和尊敬。 但她婉拒了所有安排,回到家乡,在一家地方工厂做起了普通工人。 她说:“国家刚刚恢复元气,年轻人多些机会吧,我不能老想着占个好位置。” 几十年里,她从不提起自己是“英模”,也从不向组织伸手求助。 哪怕到了退休时因战争旧伤频发,依然只是按部就班地排队看病,拿最低的退休金,住着最普通的平房,吃着最简单的饭菜。 “钱要用在刀刃上,”她常常这么对弟弟说,“我又不是不能熬。” 直到1994年,她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医,住院之初,她不愿拖累家人,坚持出院在家保守治疗。 实在病情严重无法支撑,才勉强留在医院,三万元,对她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她一分钱也不愿申请补贴。 眼见治疗可能终止,解秀梅的弟弟不忍心看到这个坚强了一辈子的姐姐就这么走了。 他四处奔走,最终联系上了一位地方记者,将她的事迹讲述出来。 报道发表不到一周,军区即刻做出回应,她不是一个普通人,她是“英雄儿女”,是共和国的脊梁,不能在这样的境遇中默默离世。 “不能让人民寒心。”这句话,传遍了许多老兵之间的通讯录。 之后,医院方面的态度迅速转变,最先进的药物、最周全的护理悉数配备。 但即使得到了最好的治疗,她的身体已在长期的艰难中被耗得太久。 1996年深秋,解秀梅在病房里安详离世。
1994年,“英雄儿女”解秀梅因脑梗住院,欠下3万元医疗费,在医院准备停止治疗时
戴梦维微微
2025-04-21 13:45:22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