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常州已确立“中国新能源之都”的地位,新能源产业规模连续多年高速增长: 产业规模:2024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8500亿元,2025年目标迈上万亿元台阶,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万亿产业”147。 产业链优势: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4家布局常州,整车产量占江苏省70%,光伏产业规模占全国近1/10257。 政策支持:江苏省出台专项文件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并计划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基地、国家车网互动试点城市等156。 2. 经济总量与增速的显著提升 GDP突破万亿:2023年常州GDP达1.01万亿元,成为江苏省第五个“万亿之城”;2024年GDP增速6.1%,居苏南第一,税收占比84.1%全省最高124。 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覆盖国家41个大类中的37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工业贡献度全省第一47。 3. 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 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3.41%,居江苏省前列,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54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2家27。 创新平台:建设“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如龙城实验室、中以常州创新园等,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37。 人才政策: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建成10万套人才公寓,吸引青年人才和高端科研团队落户89。 4. 区域协同与城市能级跃升 长三角一体化:常州全方位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与上海在经贸、技术转移等领域深度合作,超过90%的新能源贸易通过上海口岸完成37。 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常泰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强化“长三角中轴枢纽”地位,提升对苏南、苏北的辐射能力710。 城市定位升级:国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常州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赋予其更高的战略使命310。 5. 未来产业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赛道:除新能源外,常州重点布局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1/4,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初具规模37。 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近零碳园区”建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车网互动生态,新能源公交车、光储充一体化设施等应用场景领先全国56。 常州凭借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制造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协同优势,正在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产业高地转型。若能持续保持产业升级势头、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并进一步扩大城市辐射力,常州有望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特大发展城市”,其经济能级和产业影响力或可比肩深圳、合肥等新兴经济强市。
1.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常州已确立“中国新能源之都”的地位,新能源产业规模
一山观察吖
2025-04-21 15:18: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