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上海一所很有意思的学校——上海大学。 这所学校在全国的存在感不算强,上海本地同学对它认可度尚可,但全国很多地区的同学对它了解并不多。其实,上海大学并不弱:它是211高校,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上海市主管(非教育部直属)。 作为上海市的“亲儿子”,其办学经费达四五十亿元。上世纪90年代,它的认可度还不高,但近年来势头迅猛,如今录取分数基本在600-630分(需结合具体省份),堪称近十几年国内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在江浙一带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正迅速提升。 要了解上海大学,需从它的四段历史说起: 第一段:1922年-1927年(民国时期的红色荣光) 这段历史堪称传奇。1922年,上海两名投机分子创办“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宣称倡导新文化,并对外宣传请到“南陈北李”中的陈独秀授课,吸引了大批热血青年。然而学生入学后,投机分子竟携款潜逃,师生陷入困境。 此时,学生和老师并未散去,成立自治会向国民政府请愿,希望由于右任、陈独秀、章太炎中一人担任校长。陈独秀因参与国共合作事务繁忙,章太炎在无锡办国学馆,均无法赴任。一次,于右任到学校授课,学生们冒雨听讲两小时,其赤诚感动了于右任,他遂接任校长,并将学校更名为上海大学。 于右任无暇管理校务,便委托年轻骨干运营。当时正值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际由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等主导校政。他们以社会学系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以上海大学为根据地,组织工人夜校、发动工人运动、建立工会。 1925年“五卅运动”中,上海大学400多名师生组成30多个宣传队,在上海各地宣传革命主张,并组织10万人集会抗议租界日军暴行,工人顾正红牺牲事件引发全国震动。后来,上海租界当局强行解散学校,师生转移至“田野女子师范学校”继续办学,甚至主动降薪维持运转。1927年,学校最终被蒋介石政府武力关闭。 这一时期,上海大学虽如流星划过,却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如杨尚昆、黄亚明、王稼祥等均出自该校,成为其最光辉的历史篇章。 第二段:1940年-1945年(不被承认的伪政权时期) 1940年,汪伪政权在上海组建“上海大学”,但该校既不被上海大学官方认可,也不为历史所承认,办学时间短暂,抗战胜利后便消失。 第三段:1983年-1993年(复办与初步整合) 1983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恢复上海大学,整合了复旦大学分校、华东师范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上海美术学校等6所院校,复办的上海大学继承了1922年-1927年的红色历史脉络,杨尚坤、匡亚明等老一辈革命家均发来贺词。 复办初期,上海大学在上海的高校中并不起眼(彼时复旦、交大、华政、华东师大等已颇具影响力),甚至一度被视为“上海学生不愿离开本地时的兜底选择”,全国知名度更低。但上海市对其寄予厚望,希望打造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亲儿子”高校。 第四段:1994年至今(合并跃升与快速发展) 1994年,上海大学迎来关键转折:合并了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 • 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为上海工业师范学院,合并上海机械学院后,以材料、机械学科见长; •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由中科院上海分院整合多校优势专业组建,物理、数学、化学等理科实力强悍; • 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为法学学科奠定基础。 - 合并后,上海大学成为文理工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迅速跻身上海市重点大学,并于1999年入选“211工程”。此后,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下,学校发展加速:法学院独立为上海政法学院,但依托知识产权法等特色重建法学院;孙晋良院士团队加入,轻工业学科实力增强。 如今,上海大学的优势学科涵盖文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红色传统),以及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合并后的理工底蕴)。学校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从曾经的“爱答不理”蜕变为“高攀不起”,凭借地域优势(上海)、资金充足(年经费超百亿)、发展势头猛,成为高考填报的热门选择。 上海大学的历史跌宕起伏,从革命年代的红色摇篮,到复办后的默默积累,再到合并后的跨越式发展,堪称中国高校“逆袭”的典范。对于考生而言,若看重地域资源、综合发展潜力,且分数匹配,上海大学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今天咱们聊聊上海一所很有意思的学校——上海大学。 这所学校在全国的存在感不算强
岚岚看商业
2025-04-21 18:00:26
0
阅读: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