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1955年,钱学森穿过美国的重重阻拦,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乘船从大洋彼岸回国,时隔多年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 这次回国对钱学森和其妻子来说是与故土的久别重逢,但对他出生在美国,从小在美国生活的儿子钱永刚来说,是完完全全换了一个新环境。 彼时,钱永刚刚满七岁,中文说的不甚流利,在学校和同龄人的交流都成问题,国内的生活条件也不比国外,给幼小的他带来很大困扰。 钱学森一回国,就一头扎进了科研事业里,为了新中国国防建设忙得不可开交,偶尔回到家也是倒头就睡,两个孩子一个月也见不到他几面。 钱永刚和妹妹都由母亲蒋英照顾,蒋英告诉他们,不管原先在国外的生活条件有多好,这里才是他们的祖国。 钱学森即使抽不出教育孩子的时间,也会在孩子面前强调,回国是他一定会做也必须做的事。 钱永刚对祖国的认同感也一天天增强,真正把自己当成这片土地的孩子。 有着身为科学家的父亲让钱永刚在学校备受期待和关注,钱永刚也一直想通过行动证明自己,得到父亲更多的关注。 因此,钱永刚一上初中就在数学学习上很用功,还报名了全国数学竞赛。 然而,他并没有继承钱学森在学术上的所有天赋和才智。拿到竞赛成绩后,钱永刚久久抬不起头,辛苦完成的答卷竟然只得了三十分,与冠军相隔千里。 失魂落魄的钱永刚将成绩单交给了钱学森,本以为父亲会失望地批评他,没想到钱学森十分平静,反而鼓励他再接再厉,让钱永刚备受感触。 此后父子俩继续聚少离多,彼此之间的感情却没生分,钱永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榜样,父亲说过的每句话他都牢牢记在心里。 高中时,碍于时局动乱,学校无法继续上课,钱永刚没有犹豫,直接到征兵办报了名。 对于儿子突然做出的入伍决定,钱学森没有反对,也没有借自己职务之便托关系给儿子提供帮助。 钱永刚进入部队就从基层做起,埋头干活干得灰头土脸,要是他不说,没几个人猜得出他是鼎鼎有名的科学家的儿子。 1977年恢复高考,钱永刚不用别人劝,主动拿起书本埋头苦学,把十年前的知识一点点捡回来,坐上高考考场,一次就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这是多少努力堆积才有的结果。 后来,钱永刚又凭着努力得到前往美国加州攻读硕士的机会。几年深造结束,钱永刚和当初的父亲一样选择回国,投身科研领域,做出一番亮眼的成绩。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钱永刚越发理解敬佩父亲,同时也深刻领悟到,是父亲的以身作则才让他长成笔直的参天树木,这是比任何言语都有效的教育。
1978年,知青王鲁明调到中学当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时,忽然看到作业本中夹着一张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