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4岁的张大千在台北荣总病房里去世,他的遗嘱被刊登在报纸上,令人意外的是,他将遗产分成16份,其中15份留给了陪伴他至最后的徐雯波和14名子女,而剩下的一份,则送给了远在北京、独自生活的老妇杨宛君。
1934年深秋,正值盛名的画家张大千来到北平举办个人画展,一个偶然的机缘,让他得以在观音寺清音阁聆听到杨宛君演唱的《黛玉葬花》,台上少女清婉动人的嗓音与惊艳绝伦的表演功底,瞬间击中了这位风流才子的心扉。 艺术的火花在两颗心之间迸发,张大千虽已是两位夫人在侧,却仍被杨宛君的才情所深深吸引,他开始频频造访清音阁,以艺术家的敏锐捕捉着台上那个耀眼的身影,随后,一幅栩栩如生的仕女图悄然递到了杨宛君手中,画中人物神态举止,正是她在台上婉转动人的瞬间。 这份独特的艺术告白打动了年轻的杨宛君,她在张大千的画作中看到了超凡的艺术造诣,也感受到了画家细腻的情感表达,两个艺术的灵魂就此相知相惜,最终携手踏上了婚姻的征程,这场由艺术牵线的姻缘,在当时的北平城中传为佳话。 1940年代,张大千决定远赴敦煌考察临摹壁画,在这片荒凉的大漠戈壁间,杨宛君放下了自己的艺术事业,全身心投入到丈夫的创作生涯中,三年时光,她默默承受着风沙的侵蚀,为张大千的艺术理想充当着最坚实的后盾。 这段艰苦的敦煌岁月,是杨宛君最美的青春年华,也是她对艺术最深情的奉献,她不但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料理生活起居,还要为张大千的创作提供各种支持,那些日日夜夜的煎熬与付出,最终化作了张大千笔下200多幅惊世之作。 当张大千在敦煌收获艺术巅峰之作时,杨宛君的容颜却被风沙与岁月悄然带走,那个曾经在北平城中光彩照人的京韵大鼓艺人,此时已是满面沧桑,她用自己最灿烂的青春年华,换来了丈夫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却也在不经意间失去了那个深爱自己的人。 面对丈夫的移情别恋,杨宛君选择了静默,她深知,一如自己当年以艺术天赋打动张大千,如今的徐雯波也以相似的青春与才情吸引着他,这个曾经以京韵大鼓名震京城的女子,此刻只能以最大的胸襟目送丈夫追逐新的艺术知音。 1949年,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无数人的命运急剧转向,张大千决定远赴台湾,然而珍贵的机票却只有三张,在生死攸关的抉择面前,杨宛君毅然选择了留守,临行前,张大千将自己在敦煌临摹的178幅作品托付给她,这些凝聚着两人共同记忆的艺术珍品,成为了他们之间最后的情感纽带。 北京的岁月孤寂而漫长,杨宛君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批画作的保管上,她用极其有限的积蓄购买防霉、防蛀的材料,定期为画作晾晒,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从未动过变卖画作的念头,她守护着这些艺术瑰宝,就如同守护着自己对张大千的一片深情。 在台湾,张大千的艺术事业愈发辉煌,他的画作在国际画坛备受推崇,声名远播,而在北京一隅,杨宛君过着清贫而淡泊的生活,她不再是那个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家,而成为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艺术守护者,这份坚守,一守就是三十四年。 1983年,一纸讣告传到北京,张大千在台北溘然长逝,随后公布的遗嘱中,他将毕生财产分成十六份,其中一份特意留给了这位魂牵梦绕的旧日红颜,当杨宛君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泪水模糊了双眼,那一刻,她终于确信,自己在这位艺术大师心中,也曾留下过不可磨灭的印记。 生命的最后时光,杨宛君做了一个令世人动容的决定,她将那批珍贵的敦煌临摹画作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这个决定,既是对艺术的敬意,也是对这段跨越三十四年感情的最美注解,她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从艺术表演者到艺术守护者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