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去世,临终前嘱托儿媳蒋英:“那3000元遗产,全留给妹妹

底层史观吖 2025-04-22 10:52:52

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去世,临终前嘱托儿媳蒋英:“那3000元遗产,全留给妹妹月华,她这些年过得很辛苦,”蒋英含泪答应,但当她准备把钱送给小姑子时,却被钱学森大声制止:“不可以!”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时期,钱学森就展现出过人天赋,他的数学造诣令数学老师赞叹,文笔优美让语文老师称赞,绘画功底更让美术老师惊喜,面对众多选择,这位少年却将目光投向了祖国最急需的铁道专业。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目睹日军飞机在上海肆意轰炸的场景,让钱学森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他认识到,祖国比铁路更需要航空人才,怀着这份责任感,他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开启了改变中国航天历史的征程。   在美国的求学岁月,钱学森如鱼得水,他的论文《柱壳轴压屈曲》攻克了航空界多年难题,美国方面评价“一人可抵五个师”,但荣誉与成就并未让他忘记初心,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决定回国。   美方以“掌握核心机密”为由,对他实施长达五年的软禁,但钱学森坚定不移,终于在1955年踏上归国之路,他的归来为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发提前了至少二十年。   回国后的钱学森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主席一生六次与他促膝长谈,每次都畅谈数小时。   1956年,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当钱学森找到自己应该就座的37号桌位时,却发现自己的名字并不在上面,原来,毛主席亲自将他的座位调到了主席台第一排,就在自己的右手边,这一细节,体现了国家对科学人才的重视。   周总理对钱学森更是关怀备至,1957年2月18日,他亲自签署命令,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长,1970年,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前夕。   这些温暖的时刻,见证了新中国领导人对科学事业的重视,也见证了钱学森为国奉献的坚定决心,从仰望星空的少年,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钱学森传奇的一生中,最动人的篇章或许并非那些惊天动地的科研成就,而是他与内心的深刻对话,这些故事揭示了一位科学巨匠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家国天下独特的价值取舍。   1969年,一笔3000元的遗产牵动了钱学森的心,这是父亲钱均夫去世时留给妹妹钱月华的补发工资,在当时,这笔钱足以改善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面对这笔遗产,钱学森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认为,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刀刃上,这个决定虽然让妻子蒋英一时难以理解,但钱学森的家国情怀最终感动了所有人。   他开始默默攒钱,从自己并不丰厚的工资中节衣缩食,整整十年,他终于攒齐了同样数额的3000元,将这份迟到的心意送到了妹妹手中,这不仅是一个兄长对妹妹的歉意,更是他以自己方式完成父亲遗愿的见证。   钱学森的节俭近乎苛刻,直到2008年,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才第一次动了买电视机的念头,这一幕令人动容,展现了一位国之栋梁的朴实本色。   在钱学森的人生轨迹中,妻子蒋英是不可或缺的支柱,这位出身名门的女高音歌唱家,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放下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在美国软禁的艰难岁月里,她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庭,用智慧和勇气化解了无数困境。   钱学森的一生,就是一部家国情怀的生动教材,从“学造火车头”到“火箭之王”,从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到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报国”的真谛。   信息来源:海峡新干线——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交代儿媳蒋英:“那3000元遗产,全给你妹妹月华,她这些年不容易!

0 阅读:104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