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培养了一个大汉奸,这是北大的耻辱!”1998年,北大迎来百年校庆,本该喜庆的日子,校长丁石孙却痛心疾首地自责。 他口中的“大汉奸”,正是石平——一位曾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的北大才子,如今却成为中国人心中背叛祖国、数典忘祖的反面典型。 石平出生于四川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文化不高,但却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这一道理。 从小,石平就被灌输了“只有读书才能走出穷山沟”的观念。 他也确实不负所望,聪慧好学,在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过关斩将,几乎年年都是年级第一。 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对他而言,这是命运之门被打开的象征,从此,他脱离了贫困线下的农村生活,走进了共和国最高学府,成为家乡人眼中的“凤凰男”。 大学期间,他因成绩优异,被选中参与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前往日本深造。 当时正值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尚未腾飞,国际交流刚起步,能出国留学的人仍属于“国家栋梁”的层级。 本以为,这是一次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旅程,但没想到,却成了他彻底“变质”的开始。 初到日本,他感受到了巨大文化差异和生活压力。 由于当时日元兑人民币汇率高昂,即便是有部分资助,他仍感生活拮据。 孤身一人,语言不通,打工时还屡屡遭到日本人的轻视。 有一次,他在一家餐馆被老板当众讽刺是“肮脏的中国人”,愤怒之下,他不仅没有反驳,反而从内心动摇了。 他开始将自己的贫困与国家落后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不满投射到了国家身上。 这种情绪日积月累,最终爆发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午后。 那天,他在街头听见几个日本右翼分子高谈阔论中国的“愚昧”、“落后”,甚至有人当众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石平站在一旁听着,竟然产生了一丝“认同感”。 也许是为了在异国他乡找到某种“归属”,也许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日本人”,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附和了那群右翼分子的言论. 甚至还自我嘲讽地说道:“我们中国人确实太爱窝里斗了。” 从此,他逐渐走上一条不归路。 他开始在日媒上频频露面,发表对中国社会、政府的极端批评,甚至质疑中国的主权问题。 每一次风波来临之际,他总能站在日本立场,义正辞严地“数落”自己的祖国。 南京大屠杀?他说“是夸大的宣传”。钓鱼岛归属?他竟称“历史上本就属于日本”。 这些发言一次次刺痛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也彻底毁掉了他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声誉。 石平的父母得知儿子的所作所为后,几乎夜不能寐。 两位已年迈的老人咬咬牙,倾尽积蓄买了机票,千里迢迢赶到日本,只为了当面问问儿子:“你怎么成了这样?” 但是石平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甚至叫保安将二人挡在了学校门外。 他不仅没有见父母一面,还在日媒上冷漠回应:“他们是封建落后的代表,不值得我尊重。” 老两口最终带着泪水和羞愧回国,家乡人谁都不敢再提“北大高材生”这个名字。 在日本混迹多年后,石平虽然得了个“博士”头衔,却没能真正融入日本学术圈。 他原本幻想成为日本一流大学的教授或智库高参,结果最终不过是被一家不入流的野鸡大学收留,挂了个“政治评论教授”的空头头衔,工资低得连普通白领都不如。 他自费出版了几本所谓的“深度分析中国问题”的书籍,却无人问津,销售惨淡。 在日本主流书店连上架的资格都没有,只能靠右翼团体内部消化。 即便如此,他也无法回头——因为他早已断了自己的根。 而在中国,石平的名字早已成了“卖国贼”的代名词。 他不敢回国,怕的是街头巷尾的唾弃,怕的是父母墓前无法交代,更怕的是,终其一生,他再也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归属。 信息来源:参考文献:丁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实践理路——基于《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视角.高校辅导员学刊,2025,17:15-1995,96
“北大培养了一个大汉奸,这是北大的耻辱!”1998年,北大迎来百年校庆,本该喜庆
戴梦维微微
2025-04-22 15:41:44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