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底的一天,国民党三十九集团军司令石友三应邀,到属下十军团第六师高树勋部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4-22 17:32:00

1940年底的一天,国民党三十九集团军司令石友三应邀,到属下十军团第六师高树勋部对全师官兵训话,实际上也是为了化解此前两人产生的“疙瘩”。可是,石友三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聚会竟是一出鸿门宴! 1940年底,寒风凛冽的黄河岸边,国民党三十九集团军司令石友三踌躇满志地走进属下高树勋的营地。这次训话,表面上是化解两人恩怨的契机,可谁能想到,等待石友三的不是和解,而是黄土掩身的命运?这不仅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鸿门宴,更是一个叛徒的终点和一段历史的转折。你猜,高树勋为何下此狠手?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石友三这人,提起他,真是让人既唏嘘又咬牙。他早年跟着冯玉祥混的时候,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作战勇猛,颇得信任。可惜,这家伙骨子里没啥忠诚可言,反复无常得像墙头草。冯玉祥对他那么好,他却一转身就叛了,投到别人麾下。后来更是变本加厉,直接投靠日本人,当起了汉奸。 这种人,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臭味。他当汉奸那会儿,日本人给了他不少好处,可他也没少干缺德事,祸害老百姓,帮着日军打自己的同胞。到了1940年,他已经是臭名远扬,军中不少人看他不顺眼,尤其是那些还有点民族良心的将领。石友三自己估计也知道树敌太多,但没想到死期来得这么快。 再说高树勋,这位爷可不是省油的灯。他是石友三的属下没错,但两人的关系早就有了“疙瘩”。石友三反复叛变,尤其投日这事儿,让高树勋彻底看清了他的嘴脸。高树勋虽然也是国民党的人,可他心里多少还有点底线,至少在抗战这事儿上,他不想当个窝囊废。 这次训话,表面上是石友三主动来“沟通感情”,实际上高树勋早动了杀心。他知道,留着石友三这种人,不光是自己部队的隐患,更是民族的祸害。于是,他借着这个机会,把石友三骗到宴会上。别看宴会表面热热闹闹,底下却是杀机四伏。最终,高树勋下令把石友三活埋在了黄河边。这招够狠,也够绝,直接断了石友三的生路。 石友三一死,消息传开,军中那些跟日本人眉来眼去的家伙可坐不住了。这事儿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通敌者胆寒。你想啊,一个集团军司令,说没就没了,谁还敢轻易当汉奸?高树勋这一手,不光是除掉了个祸害,还给部队立了个规矩:投敌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再说高树勋自己,这件事儿干得漂亮,也让他在军中威信大涨。他后来在抗战和解放战争里也没闲着,继续跟日本人干仗,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还参与了建设。这人虽然不算完美,但至少在民族大义上站住了脚,比石友三这种货色强了不知多少倍。 石友三这辈子,叛来叛去,最后落得个活埋的下场,说实话,一点不冤。他投靠日本人那会儿,估计就没想过会有这一天。可历史这东西,最不缺的就是因果报应。他干的那些事儿,坑了多少人,害了多少命,到头来不过是给自己挖了个坑。活埋在黄河边,也算是个挺有象征意味的结局——让这条母亲河见证他的罪恶,顺便把他埋进历史的垃圾堆。 高树勋干掉石友三,到底是对是错?这事儿得掰开了说。从手段上看,活埋这招确实狠了点,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可从大局上看,他除掉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个通敌卖国的汉奸。那个年代,抗战正吃紧,留着石友三这种人,等于在背后捅刀子。高树勋下手虽然果断,但也带着点无奈,毕竟乱世里讲情面有时候是要命的。 再说了,高树勋后来也没因为这事儿得意忘形,而是接着干实事,这说明他心里还是有杆秤的。比起那些光说不练的家伙,他至少敢做敢当。你要说他冷血也好,爱国也罢,总之这人身上有股子硬气,不是软骨头。 1940年底那会儿,中国正被日本侵略者踩在脚下,国民党内部也是乱成一锅粥。军阀割据、派系斗争,再加上汉奸横行,普通老百姓日子苦不堪言。石友三这种人,就是乱世里的典型代表——为了自己啥都干得出来。而高树勋的选择,虽然极端,却也反映了那时候的生存法则:要么同流合污,要么硬刚到底。 这事儿放今天看,可能觉得太血腥,可放到那个年代,多少有点“乱世用重典”的味道。石友三的死和高树勋的狠,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逼出来的结果。 说白了,这段历史听着挺带劲儿,但也挺让人感慨。石友三那种人,就是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提醒咱们忠诚和底线有多重要。而高树勋呢,虽然手段狠了点,可他那股子民族气节,还是挺让人佩服的。换成是你我,碰到这种事儿,能不能下得了手?估计得掂量掂量。 这事儿过去80多年了,现在回头看,既是段历史,也是面镜子。乱世里的人性、选择、代价,都在这场鸿门宴里摊开了。你觉得呢? 这场1940年底的鸿门宴,石友三稀里糊涂丢了命,高树勋却因此青史留名。有人说这是正义的胜利,有人说手段太残忍。你咋看?石友三真就罪该万死,还是高树勋也有点过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别憋着,说出来大家一块儿唠唠这段历史的味道!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