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关税大棒"砸向东南亚,背后藏着多重算计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22日报道,美国突然宣布,对柬埔寨、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加征新关税。这看似针对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举措,实则剑指中国,背后的战略意图与霸权逻辑昭然若揭。
从关税税率可见一斑:柬埔寨因生产商拒绝配合美方调查,面临超3500%的“天价”关税;泰国产品被征收375.19%的关税;即便税率最低的马来西亚,也高达41.56% 。如此离谱的税率,早已背离正常贸易规则,沦为美国肆意挥舞的政治工具。
美国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光伏产业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多国深度合作的重要领域,从技术输出到产能共建,已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协同。美国对东南亚太阳能产品下狠手,实质是想斩断中国光伏产业的海外合作链条,破坏区域经贸合作生态。这既是对中国产业发展的恶意围堵,妄图通过贸易保护为本土光伏产业“输血”,也是在向东南亚国家施压,逼迫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这种霸权行径暴露了美国一贯的“双标”与自私。自身产业竞争力不足,不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寻求突破,反而滥用关税壁垒转嫁危机,将贸易政策异化为打压他国的“武器”,这种“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的做法,严重扰乱全球贸易秩序,损害多边合作根基。
面对美方的产业围堵,中国一方面要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多边机制、贸易谈判等途径,有力回击这种霸凌行径;另一方面,也需加快产业升级与布局调整,强化国内产业链韧性,拓展多元化国际合作渠道。美国的“关税大棒”或许能制造短期冲击,但无法阻挡中国产业发展的步伐,更无法逆转区域合作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