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慈禧太后第一次使用电灯泡时,由于不了解原理,当电灯亮起时,她顺口说了一句话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4-22 18:12:25

清末,慈禧太后第一次使用电灯泡时,由于不了解原理,当电灯亮起时,她顺口说了一句话,没想到这句话现在却成了人们常用的口头禅…… 晚清时期的中国,风雨飘摇,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了国门,也带来了洋务运动的热潮。从蒸汽机到电报,再到电灯,这些新奇的西洋科技像潮水一样涌入古老的帝国。电灯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最早于1882年在上海租界亮起,随后慢慢传到北京。到了1897年,这道白光终于照进了深宫,摆在了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这个人,提起她总绕不开争议。1835年,她出生在北京一个满洲贵族家庭,17岁入宫,从兰贵人一步步爬到执掌大权的位置。1861年咸丰驾崩后,她借辛酉政变上位,开始了47年的垂帘听政。她聪明、果断,却也保守、自私,晚清的衰败跟她脱不了干系。而她第一次接触电灯的故事,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据史料记载,慈禧初次见电灯是在颐和园。那天,宫人把电线和灯泡装好,开关一按,昏暗的大殿瞬间被白光填满。那光亮比油灯强了不知多少倍,慈禧被晃得一愣,随即脱口而出:“茄子!”这俩字乍一听莫名其妙,却成了她与电灯缘分的起点。 “茄子”到底咋回事儿?有人推测,电灯泡那梨形的样子让她想起了厨房里的茄子,随口就说了出来。还有人说,这可能跟西方拍照喊“cheese”的习惯有关,慈禧听过类似的发音,记成了“茄子”。虽然真相没法完全确定,但这句无心之言确实让人忍俊不禁。 别看慈禧对电灯原理一窍不通,她对这新鲜玩意儿倒挺感兴趣。电灯亮了之后,她没排斥,反而让人装进了宫里,紫禁城的夜晚从此有了新光景。除了电灯,她还玩过照相机、听过留声机,甚至坐过汽车。她对科技的态度挺矛盾:一边觉得稀奇好玩,一边又懒得深究背后的道理。 说到汽车,还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1900年,袁世凯送了辆车给慈禧当寿礼。她坐上去试了试,挺高兴,可一看司机坐在前面,她脸就拉下来了。她觉得这有损皇家威严,居然让人研究跪着开车。结果可想而知,司机没法操作,车只能扔仓库吃灰。这事儿传出去,大家都觉得荒唐,却也看出她对科技的肤浅认识。 慈禧对这些洋玩意儿的喜爱,其实更多是图个新鲜。她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办奢华寿宴,把国家弄得摇摇欲坠,却还乐此不疲地玩科技。她把电灯当摆设,把汽车当玩具,完全没想过这些东西能救国救民。在她眼里,科技就是给她享乐的道具,跟国家大事没半点关系。 1908年,慈禧病逝,享年73岁。第二天,光绪也走了,清廷彻底乱了套。四年后,清朝灭亡,封建时代画上句号。她留下的那些科技玩物,没能挡住王朝的崩塌,反而成了末世狂欢的注脚。可那句“茄子”却意外活了下来,慢慢演变成了今天拍照时的常用词。 为啥“茄子”能火?一来,它发音简单,喊出来嘴巴自然张开,跟“cheese”一个道理,适合拍照摆姿势。二来,这词儿接地气,老百姓用着顺口,慢慢就传开了。从慈禧嘴里蹦出来的偶然一句,竟穿越百年,成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真是奇妙。 回头看这段历史,不只是个笑话。晚清面对西方科技,既有机会也有危机。电灯亮了,可照不亮国家的路。慈禧的迷茫和误用,恰恰反映了当时整个朝廷的短视。她玩科技玩得欢,却从没想过用它强国,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清朝沉沦。 这事儿放到现在也挺有意思。今天科技飞速发展,手机、电脑、AI满天飞,咱们享受着便利,可有没有想过,怎么用好这些东西?慈禧的故事告诉我们,光玩新鲜玩意儿没用,得动脑子,得明白它能干啥。不然,再好的科技也救不了落后的命。 再说回“茄子”,它从宫廷走到民间,从一个老太太的口误变成全民口头禅,也算历史的一种幽默。每次拍照喊“茄子”,你会不会想起那个拿着电灯泡发愣的慈禧?她留下的不是丰功伟绩,而是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小插曲。 这段往事还让人感慨科技和时代的关系。慈禧的时代,科技是外来的,带着侵略的影子,她没抓住机会,只顾着玩乐。今天,咱们自己造芯片、建高铁,科技成了国力的一部分。比起慈禧,咱们幸运多了,但也得警惕,别重蹈她的覆辙。

0 阅读:70
金乌西坠霞光灿

金乌西坠霞光灿

金乌西坠霞光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