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带着200多人向越军投降,回国后被判10年徒

平南 2025-04-22 19:49:07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带着200多人向越军投降,回国后被判10年徒刑,可他却说:"我当时也是迫于无奈啊!" 1979年2月17日,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这场战争的导火索,离不开中越关系的恶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曾倾力支援越南抗美战争,提供了大量武器、物资,甚至派出了军事顾问。然而,越南统一后却倒向苏联,1978年加入经互会,还与苏联签下军事同盟条约,公开反华。更过分的是,越南在中越边境不断挑衅,骚扰边民,甚至一年内制造了数千起武装冲突。同年年底,越南出兵柬埔寨,推翻波尔布特政权,彻底威胁到中国的战略安全。忍无可忍之下,中国决定反击,捍卫边境稳定。 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势如破竹,从广西和云南两线进攻,迅速占领了越军多个据点。但越南的地形复杂,加上越军熟悉丛林作战,战事很快变得胶着。战争的残酷性逐渐暴露,士兵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还要应对物资短缺和恶劣环境。这场战争,既是国家意志的较量,也是对每个军人意志的考验。 冯增敏,当时是50军150师448团八连的连长,负责在谅山战场作战。谅山是越北重镇,地形险要,越军在此布下重兵。八连奉命作战,却在一次任务中陷入越军包围。战斗持续了72小时,炮火不断,八连的弹药逐渐耗尽,补给线也被切断。士兵们伤亡惨重,突围一次次失败,眼看着部队就要全军覆没。在这种绝境下,冯增敏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军的决定:带领200多名士兵向越军投降。 这一举动在当时极为罕见。中国军队向来以顽强著称,投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耻辱。冯增敏的选择,不仅让战友震惊,也让上级愤怒。投降后,他和士兵们被越军俘虏,成为战俘营中的一员。这件事很快传开,成了战争中的一个敏感话题。 1979年3月底,随着中越双方停火,战俘交换开始。冯增敏和200多名士兵被遣返回国。然而,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冰冷的军事法庭。法庭调查后认为,冯增敏作为连长,理应坚守岗位,带领部队战斗到底。他的投降行为违反了军纪,损害了军队的荣誉。经过审理,法庭判处他10年有期徒刑。 判决公布后,社会反响不一。有人觉得他罪有应得,毕竟军人就该宁死不屈,投降是对职责的背叛。可也有人同情他,认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是为了保住更多人的命,是不得已的选择。不管怎样,这个判决成了冯增敏人生中最沉重的标签。 冯增敏服刑时很少开口,直到10年后出狱,才对外界说了那句“我当时也是迫于无奈啊!”他解释,当时部队被围困,弹药用尽,伤员越来越多,突围无望。如果继续抵抗,所有人可能都得死。他选择了投降,希望能让更多士兵活下来。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却透着深深的无奈。 他的辩解让人不禁思考: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到底是坚持战斗更重要,还是保住性命更现实?冯增敏的选择虽然保住了200多人的命,却让他自己背上了沉重的代价。他的话,既像是在为自己开脱,也像是在向那些逝去的战友交代。

0 阅读:45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