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年仅16岁的彭妙计将自己的母亲拐卖到江苏,两年后又以其妹妹作为抵押将母亲赎回,同时将母亲在江苏所生的一子卖掉作为外出打工的路费,后来彭妙计与周至县的一个姑娘结婚,期间育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被彭妙计卖掉。 1982年的豫北农村,麦苗刚抽出新芽,16岁的彭妙计蹲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母亲被陌生人带走时飘动的蓝布衫角,指尖深深掐进掌心的泥垢里。这个在贫困与混乱中长大的少年,此刻正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家庭困境——将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以300元价格卖给江苏丰县的光棍汉,换来的钱足够他和弟妹吃上半年饱饭。谁也没想到,这场始于生存挣扎的交易,会成为一个连环犯罪者的起点,更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社会的多重病灶。 彭妙计的童年充满破碎与扭曲。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赌徒,母亲患有严重的癔症,发病时会抓烂自己的脸,家里五个孩子常常饿着肚子看父母打架。12岁那年,父亲因盗窃入狱,母亲病情加重,14岁的彭妙计被迫辍学,带着弟妹在野地里挖野菜充饥。在那个“生存高于一切”的环境里,道德伦理如同墙上剥落的标语,逐渐失去约束力。他曾在日记里歪歪扭扭地写:“村里张叔把闺女嫁到外乡换了头牛,李婶把儿子过继给城里亲戚换了粮票,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将母亲拐卖到江苏后,彭妙计用换来的钱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开始走街串巷卖老鼠药。两年后母亲在异乡生下一个男婴,买方家庭因担心精神疾病遗传,提出“退回人贩子”。此时的彭妙计已尝到“人口交易”的甜头,他做出了更荒诞的决定:将14岁的妹妹抵押给买方当童养媳,换回母亲和新生儿,转手又把婴儿以500元卖给河南驻马店的一对无子夫妇——这笔钱,成了他南下广东打工的路费。在他的逻辑里,家人不再是情感纽带,而是可以置换的“资源”,这种认知的扭曲,正是贫困与教育缺失共同催生的恶果。 彭妙计的堕落之路,是一面映照时代裂痕的镜子。80年代初,农村改革虽释放了生产力,但地区发展失衡、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凸显,部分贫困山区陷入“贫困—犯罪—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彭妙计的家乡位于黄河故道,土地盐碱化严重,粮食产量极低,基层教育资源匮乏,全村小学毕业生不足10%。在这样的环境里,法律意识淡薄到令人震惊——当他第一次拐卖母亲时,村民们议论的不是“犯罪”,而是“这小子真有办法”。 更值得深思的是传统伦理体系的崩塌。在儒家文化根基深厚的中原地区,“孝悌”本是核心价值观,但彭妙计却将母亲视为可以买卖的“物品”,这种行为的出现,既源于生存压力的极端化,也与文革后乡村道德体系的重构失败有关。集体主义瓦解后,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功利主义趁虚而入,在贫困催化下,人性中的恶被无限放大。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当生存都成问题,道德防线便如同沙堤,经不起浪潮冲击。” 彭妙计案件还暴露出人口流动初期的管理漏洞。80年代中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而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的脱节,导致流动人口成为“治理盲区”。彭妙计凭借伪造的介绍信走遍半个中国,每次犯罪后都能轻易更换身份,直到1998年警方通过DNA技术才将其抓获。这种监管滞后,让他的犯罪行为持续了整整16年,成为横跨两个时代的社会毒瘤。 彭妙计案件的审判在2000年引起轰动,尽管距离案发已过去两年,法庭外仍挤满了受害者家属。当法官宣读死刑判决时,这个年近50的男人忽然痛哭流涕:“我也不想这样,可活着太难了……”这句话让旁听席一片寂静——人们意识到,这个恶魔般的罪犯,也曾是贫困与冷漠的受害者。但法律终究不会因同情而动摇,2000年9月7日,彭妙计被执行枪决,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1982年,年仅16岁的彭妙计将自己的母亲拐卖到江苏,两年后又以其妹妹作为抵押将
优雅小羊3d
2025-04-23 07:51: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