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下潜实验时,顺路回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料95岁的母亲刚看到自己的儿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被人误解了30年不孝子的他,终于在此刻真相大白!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汕尾的一个医生家庭。家里世代从医,父母盼着他接过药箱,可他心里却装着更大的梦。小时候,日本侵华的炮火让整个国家动荡不安,他亲眼看到乡亲们流离失所,心里暗暗发誓,长大要让祖国强大起来,别再受外人欺负。1945年,他考进上海交通大学,选了船舶制造专业,立志为中国海军干点实事。1949年大学毕业,他满腔热血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开始参与船舶设计。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命运很快会给他一个更大的担子。 1958年,中国决定造核潜艇,这是个连吃饭都困难的年代,却要搞这么高精尖的东西。项目代号“09工程”,黄旭华被点名当总设计师。当时国际上封锁技术,苏联也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国只能靠自己。核潜艇是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和团队得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能告诉自己在干啥。他接到任务那天,就跟家人说要去外地出差,没想到这一走就是30年。从此,他跟父母、妻子、孩子断了联系,连封信都不能写。 研发核潜艇的日子苦得没法说。基地在个偏僻海岛上,没啥设备,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手算和土办法。黄旭华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饿了啃几口干粮,困了就在桌子边眯一会儿。为了算潜艇的重量分布,他亲自带人去称零件,顶着大太阳干一天,汗水湿透了衣服也没喊过累。那时候技术落后,连国外扔掉的资料都找不到,他们只能一遍遍试错。有次试验失败,团队好几天没合眼,黄旭华站出来说:“摔倒了爬起来接着干,咱们没退路。”就这样,硬是靠着一股劲儿,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了。这玩意儿一亮相,世界都震了,中国成了第五个有核潜艇的国家。 30年里,黄旭华没回过一次家。母亲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好,家里人只知道他“失踪”了,谁也没想到他在干啥大事。兄弟姐妹埋怨他不孝,说他连老娘都不管,连封信都不写。母亲呢,虽然不说啥,但心里总惦记这个儿子,逢年过节看着空荡荡的饭桌,眼泪就往下掉。黄旭华心里也不是滋味,可国家的事比啥都大,他只能把思念压在心底,继续埋头干活。 1988年,中国最新型的核潜艇要在南海做深潜实验,这是个关键节点,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亲自上阵。那时候他已经62岁,头发白了大半,可还是跟年轻人一样盯着数据,生怕出一点差错。实验成功后,他终于松了口气,领导特批他回家看看。30年没见母亲,他心里既激动又害怕,怕母亲怪他,怕自己回来得太晚。回到广东老家,推开那扇熟悉的门,95岁的母亲坐在那儿,满脸皱纹,眼神却亮得吓人。她一看到黄旭华,愣住了,眼泪哗哗往下流,手抖着伸过来,抓着他就不放。30年的误会,就在这一刻解开了。 后来,黄旭华跟家人说了实话,兄弟姐妹才知道他这些年没白没黑地干啥去了。原来他不是不孝,而是把整个国家的安全扛在了肩上。母亲听完,拉着他的手一个劲儿点头,眼里满是骄傲。她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好,可还是让黄旭华多讲讲那些隐秘的日子。她说:“你做得对,娘不怪你。”那几年,母子俩总算补上了点失去的时间,黄旭华每次回家,都陪着母亲聊到深夜。 1999年,核潜艇项目解密,黄旭华的事迹公开,国家给他颁了各种荣誉,2019年还拿了“共和国勋章”。这时候,大家才明白,他这30年有多不容易。家里人想起以前的误会,都觉得愧疚,兄弟姐妹挨个给他道歉,说当初不该那么说他。黄旭华倒没啥怨言,他常说:“我这辈子就想干成一件事,核潜艇成了,我值了。” 晚年的黄旭华住在北京,身体还硬朗,脑子也清楚。他不爱张扬,平时就看看书,关心关心国家科技的事。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笑笑说:“后悔啥?国家需要我,我就得站出来。”他还常去学校跟年轻人讲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国家强不强,全靠一代代人接着干。他的名字,早就跟中国核潜艇连在一起,成了无数人心里的榜样。
中方4艘巨舰直扑西太,美军立刻做出判断:航母离台岛越远越好
【3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