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土地制度与其王朝兴衰有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东汉承袭西汉名田制,理论上延续土地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4-23 19:54:55

东汉土地制度与其王朝兴衰有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东汉承袭西汉名田制,理论上延续土地私有与按爵位授田原则,但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的“度田令”已暴露制度疲态。尽管刘秀严查各郡土地隐匿(处死河南尹张伋等十余太守),但豪强通过“奴婢注籍”等手段规避清查,南阳豪族阴氏、邓氏占田皆超千顷(《后汉书》载“膏田满野”)。至东汉中期,庄园经济成型,豪强筑坞堡、蓄部曲,形成“闭门成市”的独立经济体,中央对土地的实际控制权丧失。 自耕农作为税基核心,随土地兼并急速萎缩。和帝时期(89-105年),全国户籍从光武时的427万户降至不足300万户,而实际人口却在增长——隐匿于庄园的佃农达总人口40%。国家田租从三十税一降至百一税(1%),看似惠民,实则因税基崩溃被迫妥协。地方豪强却通过“分田劫假”(高额佃租)攫取财富,崔寔《政论》记载佃农“岁食五十石,仅得二十石自存”,剥削率高达60%。 失去土地的农民形成百万流民,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全国流民达“户损十万”。这些“无名数者”或沦为奴婢,或加入宗教组织——太平道信徒中流民占比超七成,最终引爆184年黄巾之乱。边疆屯田制(如窦宪在朔方屯田)虽短暂缓解矛盾,但灵帝时期西园卖官鬻爵,地方豪强公然购地免税,彻底摧毁土地秩序。 东汉兴衰揭示:当1%豪强控制70%土地(据《后汉书·仲长统传》推算),必然引发系统性崩溃。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渤海郡一次清查出隐匿田产四十万亩,却因“豪右多怨”不了了之——这种权贵反噬最终使洛阳太仓在董卓之乱时仅存陈粟三十万斛,不足维持禁军三月。

0 阅读:16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