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汉学的衰退与停滞:18-19世纪的历史考察 18至19世纪,曾经引领欧洲汉

星瑞看历史 2025-04-23 21:33:24

西班牙汉学的衰退与停滞:18-19世纪的历史考察 18至19世纪,曾经引领欧洲汉学研究的西班牙汉学陷入了衰退与停滞的境地。这一时期的西班牙汉学深受时局动荡和宗教冲突的影响,呈现出与之前迥然不同的面貌。 16世纪至18世纪初,西班牙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霸权地位。然而,从1640年到1713年,西班牙国力日渐衰落,国王的战略重心从对外扩张转为守势。接踵而至的是拿破仑战争和与英国的海上争霸,西班牙接连败北,元气大伤。更雪上加霜的是,1808年至1839年,西班牙还陷入了长达30年的内战,昔日称霸世界的帝国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西班牙汉学的主要推动力量——耶稣会士也深陷罗马教廷权力斗争的漩涡。1773年,教皇克莱门特十四世为抑制耶稣会势力的膨胀而下令取缔耶稣会,使得西班牙耶稣会士难以在汉学研究上有所建树。 另一方面,17世纪在中国发生的"南京教案"和"礼仪之争"也对西班牙汉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南京教案"使在华传教活动遭受重创,而在"礼仪之争"中,西班牙传教士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强烈抵制,导致清王朝与罗马教廷关系破裂。1724年,清廷下令驱逐天主教传教士,禁止他们进入中国传教。从此,无论是方济各会还是多明我会的西班牙传教士,大多被迫转移到福建等边远地区,失去了深入了解中国主流社会、开展汉学研究的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18至19世纪的西班牙汉学呈现出明显的传教士特色。与之前出于政治和文化目的而编撰的著作不同,这一时期的汉学著作大多围绕语法、词典、词汇和教义问答等内容,旨在服务于传教士的教育和传道需要。这些著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西班牙汉学的内容,但却缺乏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探讨,难以与之前的汉学成果相提并论。 总的来说,18至19世纪的西班牙汉学受到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一方面西班牙国力衰退,另一方面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汉学研究失去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这一时期仍有传教士在汉语语言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但西班牙汉学整体上陷入了衰退与停滞,远不及昔日的辉煌。这一低谷期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新一批汉学家的出现,西班牙汉学才重新焕发生机。 18至19世纪西班牙汉学的衰退与停滞,折射出汉学研究与社会政治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宗教的冲突、中西文化的碰撞,都会对汉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西班牙汉学的这段历史,启示我们要立足当下,审时度势,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中寻找汉学研究的新路径、新契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视野,充实内涵,汉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0 阅读:0
星瑞看历史

星瑞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