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族是与中原王朝联系较为密切的游牧部族,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东胡部落,从兴盛到没落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它在唐朝建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游牧政权。 而奚族与唐王朝的关系总体上是分分合合的,随着大唐的崩溃分裂,奚族也逐渐地被其他部落所取代。(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的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唐代的盛世是全面、多方位的。它的经济贸易繁荣,文化包容开放,并且在军事上也是“武德充沛”的。 自从唐高祖李渊完成大一统奠定王朝基业后,继任的几代君主都在不遗余力的开疆拓土。这其中的唐太宗的执政年间无疑是大唐拓展边界最猛烈的时期。 二十三年的贞观治世中先是在对突厥的军事战略上实现了“由守转攻”的改变,继而攻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使北疆大小部族臣服。(这其中便有奚族) 后又一鼓作气灭亡西突厥,接收西域诸国的归附,设立安西都护府,自“五胡乱华”时脱离了中原王朝掌控数百年的西域再次回归了大唐的怀抱。 正是因为大唐的强大和繁荣,周边的部族、藩属国无不内附唐王朝而引以为豪。自此之后,唐代的君主也多了一个荣誉称号“天可汗”。 在归顺大唐后,奚族在中原王朝繁荣的辐射影响下迎来了部族的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畜牧业,奚族人还逐渐地掌握了农作物的种植、谷物的加工和储藏技术。 唐朝在奚族部落聚集的地区设立的饶乐都督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奚人传播了汉族先进的耕作、冶炼等科技技术。 奚族人在享受着中原王朝的红利的同时也对大唐的军事实力怀有深深的敬畏,(奚族在唐高宗到唐玄宗几代君主的时期经常发生小规模的叛乱,但每次都会被迅速平定)自然也就老老实实地不敢妄动了。但这一切都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发生了转变。 从唐玄宗天宝年间重用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负责管理奚族事务开始,安禄山便频频假造“奚人叛乱”,率领唐军攻打奚族人。 这样,一来可以向干爹(安禄山曾认李隆基为父,杨贵妃为母)邀宠请功。二来还可以增加奚族人对唐朝人的仇恨,为在之后的叛乱中培植一个大唐的“潜在敌人”。 而唐玄宗也乐得看着“胡儿”为自己打压异族,并且“贴心的”让安禄山兼任平卢和河东节度使,来嘉奖他的“战功”。安禄山也因此得以将数万奚族壮丁编入麾下,以至于奚族部落大都被裹挟而反叛中央朝廷。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仅将大唐盛世掩盖下的矛盾全都激发了出来,也让北部中国的黎民百姓惨遭荼毒。奚族并没有因为和安禄山一起反叛而获得幸免,奚族部落也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损失了大量的族中青壮,自此一蹶不振。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奚族成为了回鹘汗国的属国,但为了休养生息、恢复实力,奚人同时选择了重新依附于唐朝,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安抚。但是安史之乱后的唐与奚族的朝贡、封赏等形式的友好往来已经无法与安史之乱前的从属关系相提并论。 双方仅仅是维持着表面的脆弱的宗藩关系,二者的关系更是在唐武宗时期又一次恶化。唐武宗李炎登基后开始在军事方面实行主动出击的战略,并在极大程度上消灭了回鹘的势力。 但回鹘余部找到并控制了奚人部族,勾连奚族再次向大唐挑起争端,奚人再次背叛了中原王朝,其后果也自然是奚人部族又遭受到了一次灭顶之灾。 此时大唐是宣宗李忱在位,下令让范阳节度使张仲武对奚族发动猛攻,这次集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是唐朝发动最后一次对奚族的作战,此役以唐军方面获得完胜而告终。 落败的奚族部落直到唐朝覆灭后,也没能恢复实力到可以威胁中原王朝的地步。并且在之后与契丹的作战中被彻底征服,沦为契丹部落的五部奚族附庸。奚族的势力并没有因为做了“两面派”而逆转部族衰落的命运,在经过被回鹘、唐朝和后期崛起的契丹部落的轮番按在地上“摩擦”后,奚族部落不可逆转的走向了它的灭亡之路。 不得不说的是,在政治博弈斗争中处境最为危险和结局最为悲惨的往往都是这样“墙头草”一类的人物。所以,奚人部族的没落也是因为它自己的“反复横跳”,没有做到从一而终而引发的后果罢了。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