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 铜鎏金龙女立像「大明崇祯辛巳年虔命御用监恭造」款
这尊龙女立像体量硕大,身躯挺拔,肩胸宽厚,面容丰润,雍容大度,妙相庄严;鎏金光彩熠熠,整体华丽庄严,尽显皇家气派,可谓明代珍稀遗存之一。此立像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由御用监铸造,距满清入关仅三年。这尊立像及现存两尊同年铸造的造像,亦是见证了王朝更迭的历史,其历史意义无可估量。
莲座台面上刻有十四字:大明崇祯辛已年虔命御用监恭造,清晰表明此乃宫廷敕造之物,足见崇祯帝对其之重视。目前已知带有相同铭文的造像仅两例: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一件铜鎏金善财童子像(高109.2厘米),载于陆鹏亮著《Recasting the Past: The Art of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编号85;北京首都博物馆藏一件铜鎏金韦陀像(高116.8厘米);
崇祯帝(生卒年1611—1644年,在位1627—1644年)作为明朝末代君主,在位期间面临宦官专权(如魏忠贤)、北方后金政权威胁与国内民变交织的困局。加上天灾频发,吏治腐败,更速其衰亡。崇祯帝自登基后,力图革新军政,铲除权奸,然终难挽狂澜。然而为何在国库空虚、军费吃紧之际,君主仍耗费巨资铸造目前流传这三尊造像?相信与崇祯帝个人信仰的转变及明末政局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指出崇祯五年(1632年)至十四年(1641年)间,皇帝渐渐倾向天主教,详见王启元〈徘徊于菩萨与耶稣之间——崇祯宫廷信仰变迁及其影响〉,《国际比较文学》,第 4 期,2021,页 699至713。然而,崇祯十三年(1640年),国家连遭变故,使其回归道佛:六月,出现「九莲菩萨」异象;七月,田贵妃所出爱子朱慈焕因病夭折,遂追封「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其后更敕亲眷朝礼观音道场普陀山,重修国子监,并行祭孔大典。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李自成攻克洛阳。十七年(1644年),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在这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之际,贵为天子的崇祯帝亦深陷佛道传统与天主教信仰的拉扯,企望通过信仰改变而带来和谐局面。
在此一特殊历史背景下,龙女、善财与韦陀这三尊造像应运而生。不仅是崇祯帝回归道佛的见证,更承载著一位帝王试图挽救帝国与自身命运的奋力挣扎。两者命运紧密交织,赋予本拍品无可比拟的历史意义,亦是传世唯一存于私人收藏的。
龙女转成男身,得道成佛。在大乘佛教中,其故事被记载于《妙法莲花经》第十二品:
「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不相信女人能成佛,因此龙女续向佛陀献上一颗珍珠,象徵她的生命与「自我」。当佛陀接过珍珠,她便转化为已成就佛道的男身菩萨相。
尺寸:高 111cm
来源:香港邦瀚斯2025年亚洲艺术拍卖《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