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白岩松迎来他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时,他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

安卉的 2025-04-25 10:18:51

1998年,白岩松迎来他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时,他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却选择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董卿诧异地问白岩松:“你不担心儿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吗?” 敬请大家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哟! 2009年深秋的北京四中,历史老师发现有个高一男生总在课间翻《蒙古秘史》,当其他同学讨论NBA时,白清扬会突然举起泛黄的元朝碑拓:看这个'大蒙古国'的蒙文写法,和忽必烈时期的官方文书有细微差别。 班主任后来才知道,这个总穿校服领子磨破的男孩,书包里常年装着两样东西:褪色的《马可·波罗游记》和父亲白岩松送的《成吉思汗传》。 父子间的默契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白岩松连续72小时直播,深夜回家发现儿子房门虚掩,台灯照亮的是张手绘的灾后重建路线图。 他对爸爸说:央视的报道太宏观了,16岁的白清扬指着地图上标注的"心理干预缺失区",表示自己能做点具体的事。 这个瞬间让白岩松突然意识到:儿子早就不止于课本,2016年冬夜,白清扬把《蒙古高原考古图谱》拍在父亲书房。 玻璃窗映出两个剪影:父亲在央视录完《新闻1+1》刚到家,儿子已经等了三小时,他又迫不及待的对老爸表示,想申请伦敦国王学院。 白清扬的呼吸在零下5度的空气里凝成白雾,但父亲担心的是专业......白岩松盯着儿子冻红的鼻尖,想起自己当年报考北大新闻系的忐忑。 他摸出手机,调出自己2014年写的专栏:"当媒体人开始思考'如何不被时代淘汰'时,或许正是该换视角的时候。" 董卿的提问像投入深潭的石块,2019年《朗读者》现场,当白清扬读完《元史·太祖本纪》选段,董卿突然转向老白问出开头的问题。 镜头扫过台下观众,后排有位家长悄悄擦了擦眼镜,这个被央视内部称为"年度最扎心提问"的瞬间,在B站剪辑成"全网家长灵魂拷问"的爆款视频,播放量三天破亿。 争议在2020年达到沸点,某自媒体用"白清扬现象"做标题,配图是白岩松早年采访中那句"留学不如留人"。 评论区迅速分化:支持派晒出白清扬在蒙古国考古现场的照片,反对派则截取他父亲关于"媒体人要有历史纵深感"的演讲片段。 最激烈的交锋发生在知乎,某985高校教授的万字长文被顶上热榜:当'寒门贵子'成为新标签,我们是否正在制造另一种阶层焦虑? 白清扬的选择在2022年迎来转折,当同龄人忙着投简历时,他带着团队在内蒙古草原搭建数字化考古工作站。 某次直播中,他指着屏幕上的三维建模图解释:通过分析元代驿站分布,能还原出当时的市场经济网络。 这条视频意外获得文旅部关注,三个月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名单里,出现"白清扬(联合负责人)"的名字。 而白岩松在央视《开讲啦》的演讲中,用儿子在蒙古国考古时拍的视频做结尾,他的爱很明显,即使当初儿子在国外的时候,被拍到和女同学的亲密合照,他也永远站在儿子的立场上,支持他。 白岩松的支持藏着心照不宣的智慧,2018年儿子申请英国签证被拒,他没动用任何资源,而是带着孩子重走自己1993年留学芬兰的路线。 当年他就是每天挤地铁去图书馆,在赫尔辛基的旧书店里,白岩松指着蒙尘的《芬兰新闻史》,教育孩子,这段父子和谐的画面被偷拍上传网络,获赞百万的评论写着:原来真正的支持,是让你看见自己选择的重量。 2023年毕业季,白清扬婉拒某头部券商offer的决定引发新讨论,他在朋友圈晒出导师的评语:该生对《黑鞑事略》的注释,解决了学界多年的版本争议。 配图是泛黄的古籍与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并置,这条动态下,白岩松的点赞停留在三天可见的位置,但熟悉他微博的网友发现,当天他转发了一条关于"冷门学科守护者"的报道,配文是儿子四年前在草原拍的那张日出照。 如今白清扬的办公室挂着两幅字:一幅是父亲手书的"历史是未来的镜子",另一幅是自己临摹的《元朝秘史》开篇。 每当有学弟妹来访,他总会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而白岩松在《白说》新版序言中,悄悄加了一段话:好父亲不是给孩子铺路,而是帮他们看清自己选的路。 这段文字被网友截图对比,发现与白清扬2016年的申请文书某段惊人相似,从四中教室到国际学术圈,白清扬用十年时间证明:当兴趣成为事业,冷门也能开出花。 那些曾经质疑"蒙古史能当饭吃吗"的声音,在202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草原文明工程"时突然安静——项目首席专家名单上,白清扬的名字排在最前面。

0 阅读:0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