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谷牧副总理收藏了十件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墨迹,找了几位鉴赏家看了都说好。徐邦达看后说:“假的!”古牧惊问:“何以知之?” 谷牧一听徐邦达的分析,直接愣了:“好几位鉴赏家都说这是真迹,你咋一眼就看出来不对劲儿了?”徐邦达嘿嘿一笑:“他们可能没瞅见那些小细节。”接着,他就说了,自己以前吃过买赝品的亏,从那以后,看书画就跟显微镜似的,不放过任何细节。比如,他就靠看竹叶的形态,断定了一幅李方膺的真迹,从此得了个“徐半尺”的外号。 说实在的,徐邦达不光是鉴定厉害,他对古代书画艺术体系的理解那才叫一个深。他写了好多书,把历代书画流派的特点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还提出得通过理论研究来提升鉴赏水平。就算日子再苦,他对书画的热爱那是一点不减。1953年冬天,他在北海团城上班,棉大衣被炉火烧焦了都不知道,眼里心里全是字画。最终,徐邦达大佬的说法被大家纷纷点赞。这事儿一下子就把他在书画鉴定圈里的牛气冲天给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给大伙儿提了个醒,想成为真正的鉴赏大牛,那得肚子里有墨水,眼睛还得跟鹰似的锐利,光靠那点皮毛功夫可不行。
1980年,谷牧副总理收藏了十件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墨迹,找了几位鉴赏家看了都说
清风扶柳
2025-04-25 11:36: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