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留在延安”,1937年,一名神秘特工刺杀蒋介石失败后,转身投奔延安,毛泽东

风城春史呀 2025-04-25 13:37:53

你不能留在延安”,1937年,一名神秘特工刺杀蒋介石失败后,转身投奔延安,毛泽东却劝他赶紧离开这里。 这名神秘特工叫华克之,时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的青年部长......

华克之出生在江苏宝应,家中上下对他十分看重,于是以前途灿烂之意,为他取名为华皖。   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一家笔杆子的熏陶下,华克之的成绩也非常好。中学毕业后,华克之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保送金陵大学。   而后,又因为太过出众,在中学之时,华克之就被吸纳进了国民党,年仅20岁就成为了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的青年部长,如此辉煌的成绩,放在同辈中,都是十分亮眼的。   可就在华克之一心想要为祖国做贡献之时,1927年,蒋介石向我党打来的一声枪响,惊醒了华克之,大量地下党同志与无数爱国革命志士倒在了蒋介石的枪口之下。   目睹这一切的华克之大为震撼,他原本以为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上下依旧会同心同德,却没想到,蒋介石的军阀左派,俨然就是妥妥的三民主义叛徒!   在白色恐怖期间,华克之公然向蒋介石宣战“我为孙中山先生感到难过,我为现如今的国民党感到可悲,我华克之与蒋介石不共戴天!”   这番宣告无异于与蒋介石直接站到了对立面上,可是华克之才华和能力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所以即便华克之与他割席而立,蒋介石还是多次派人前去拉拢劝说,希望能将华克之留在自己的阵营。   面对这一情况,华克之挥笔写道“可绝六亲求民主,怎为五斗事暴君?坚持三民三政策,钟山雨花有知音。”   眼看华克之不能为自己所用,蒋介石大为愤怒,几次派人将他抓入监狱,最终又迫于蔡元培、吴稚晖等大牛的压力无奈将华克之释放。   为了躲避蒋介石,更好的实行自己的计划,华克之躲在进了租界中,并召集了大量的反蒋人士。   1935年,在结识了陈惘子、孙凤海以及王亚樵等人后,华克之不断与之商议。最终几人做出了个重要决定——刺杀蒋介石。   这一年,蒋介石即将在南京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因为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出席的都是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等人。   因此,华克之等人认定,这一次会议,将是最好的刺杀蒋介石的时机。为此他们佯装成报社记者,准备在会议结束后,记者为他们拍照的时候动手。   而在几人中,因为孙凤海是军人出身,枪法是几人里最好的。   11月1日上午,国民党要员陆陆续续进入南京大礼堂准备合照,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即将要刺杀的蒋介石却迟迟没有露面。眼看刺杀计划就要失败,不想空手而归的孙凤海,将枪口对准了汪精卫。   伴随着“砰砰砰!”几枪,子弹悉数打在了汪精卫的脊椎、颧骨和后背,也为日后汪精卫的死,打下了伏笔。   而此时,孙凤海也被当时的保镖抓住,最终被当场枪毙身亡。   这次暗杀,给蒋介石带来了巨大的恐慌。而与此同时,戴笠最终查出,这次刺杀的密谋者。   最终,参与此次事件的陈惘子被沸水活活煮死,而孙凤海的妻子也死在了监狱了,其他的几人更是下场十分凄惨。   只有华克之勉强逃脱,在香港,华克之心中十分迷茫,他接下来该怎么做,又该去哪里。   在走投无路之际,马克思主义与毛主席的文章给了他希望,为了找寻革命方向,华克之不顾危险,在1937年之时,几经辗转抵达了延安。   听闻华克之的到来,毛主席非常高兴,两人在窑洞中促膝长谈,但在得知华克之与其他人对蒋介石的刺杀后,毛主席这般说道“蒋介石恨共产党,我们共产党人也很恨他,但是杀了蒋介石还有张介石、马介石,杀掉他是没有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的。”   在毛主席的一番话下,华克之顿时豁然开朗,随后他当即表示想要留在延安跟着共产党,为中国做贡献。   但就在这时,毛主席却突然开口拒绝了“克之同志,我不能留你在延安。”   对于毛主席的回答,华克之十分吃惊,但是随后毛主席给出了答案。   原来,在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现如今我党经过多方商议,最终决定要联蒋抗日。但这时,却也不得不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国共合作达成,蒋介石却知道早先刺杀他的华克之就在延安,如果他伸手向我党要人,那么到时候,共产党人是要将他交出去,还是拒绝蒋介石,这不管什么选择,对于华克之和我党来说都不是一个好选择。   这时,华克之当即站起来,向毛主席鞠了一躬。之后在毛主席的指点下,华克之赶赴同样需要大量共产党人士的香港,和潘汉年一起,成为了华南情报局港沪两地联络人。   不仅如此,在抗战时期,华克之还和他的好友合作,骗取日本194挺机关枪、不计其数的子弹以及大量TNT炸弹,为我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武装支援。   1998年,96岁高龄的华克之在北京离世,对于他的一生我党给与了高度赞扬,华克之同志的一生,是“为正义事业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党的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