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骂董明珠不用“海归派”是反智,孙玉良:国安意识强烈罢了】
近日,刚刚当选格力电器第十三届董事会董事长的董明珠又成为舆论热议的对象,她在4月22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声称格力“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这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我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面,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对于她的用人观,坊间反应巨大,有的表态以后不再用格力牌的产品,有人批评董明珠“保守”,有人批评董明珠背离常识,有人批评董明珠“挑起对立情绪、扣帽子”,有人甚至批评她此举是“反智”、“封闭”、“排斥国际化人才”,批评者中,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跳得最高。
马光远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金融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常委,拥有大量粉丝。马光远公开发声称董明珠“反智”,引发激烈讨论。但我以为,董明珠只不过是国家安全意识强烈罢了,她用人有她的自由,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我不懂为什么这些批评者如此的恼羞成怒,好像董明珠动了他们家的奶酪、掘了他们家的祖坟似的,我认为:若跳出传统人才观的窠臼,从国家产业安全、技术自主性及全球化竞争的现实格局来看,董明珠的选择绝非短视或保守,而是一位中国企业家对国家安全意识的深刻践行。
当然,我并不排斥中国的企业招聘“海归人才”,相反,我十分支持中国的民族企业与美欧西方国家争夺人才。原因很简单,“人才者,政事之本也”,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但我同时又认为,董明珠有她在哪个方向的选才自由,格力不是不用人才,而是注重从国内高校选拔人才而已。董明珠做这样的选择,也有她的考量,因为她作为企业家,无法分辩出“海归派”人才里,是不是暗藏间谍,为了规避企业泄密的风险,干脆一刀切不用“海归”人才。在全球化浪潮中,“海归派”一度被视为高端人才的代名词,但这一标签背后也暗藏风险。近年来,美国、欧盟等经济体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技术封锁、人才禁令的案例屡见不鲜。从华为高管孟晚舟被拘押,到中芯国际核心技术人员遭美方调查,无不暴露出国际人才流动背后的政治博弈。董明珠直言“核心技术买不来”,正是基于对这类现实威胁的清醒认知。她深谙过度依赖海外人才体系,可能使企业核心技术命脉暴露于地缘政治风险之下。
数据印证了董明珠的隐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报告显示,2022年涉及跨境技术转移的专利纠纷中,45%的案例与海归人才流动直接相关。格力作为中国空调领域技术专利持有量第一的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压缩机技术、光伏储能系统等核心成果,若因人才管理疏漏遭遇泄露,损失将远超短期经济利益。海归人才固然具备国际视野,但其跨国教育背景、职业网络也可能成为安全隐患。某新能源车企曾因引进美籍华裔工程师团队,导致电池热管理技术参数外流,最终被迫支付巨额专利赔偿金的教训,不能不引为为鉴。这类教训揭示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其他高端科研技术等战略领域,人才已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成为大国技术较量的前沿阵地。
董明珠的国家安全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她的警惕绝非空穴来风。格力研发的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智能家居物联网平台,均涉及国家“新基建”战略关键领域。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监测,2023年制造业领域数据泄露事件中,38%源于企业内部人员跨境数据传输。当某些国家将“长臂管辖”延伸至人才领域时,坚守用人自主权实为构筑技术护城河的必然选择。马光远们批评董明珠,只是单纯地从用人角度进行分析,而董明珠率先考虑的是国家安全,如此而已。给董明珠扣上“保守、反智、封闭、排斥国际人才”的大帽子,对董明珠来说是不公平的。
董明珠的用人哲学,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过去十年,格力研发投入累计超1200亿元,自主研发人员占比达86%,这种“内生型”创新模式已结出硕果:31项“国际领先”技术、12万项专利构筑起技术壁垒,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任正非曾说:“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在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真正的突破永远来自持续的本土研发积淀。董明珠坚持从国内高校、技校选拔培养“格力青年军”,看似舍弃短期效率,实则为中国制造储备战略人才资源。2023年格力与清华大学共建精密制造研究院,正是这种理念的延伸——在关键领域构建完全自主的人才供应链。
企业家的国家安全观已成为超越商业理性的时代命题,董明珠、任正非们的思想境界,岂是马光远们所能窥视的。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企业家的使命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效益考量。宁做董明珠、任正非式的民族企业家,绝不做李嘉诚那样唯利是图的资本家越来越引起中国人民的共鸣,德国博世集团为保障供应链安全自建芯片厂,台积电赴美建厂时坚持核心工艺留台,这些案例都揭示了全球顶尖企业都在重构人才与技术的地缘布局。董明珠的选择,本质上是在全球化退潮与科技民族主义崛起的夹缝中,为中国企业探索安全发展路径。这种选择需要极大战略定力,绝非常人所能理解的。所谓成王败寇,格力的发展有目共睹,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格力智能装备公司已为汽车、3C行业提供高端数控机床,其光伏储能在欧洲市场突破技术认证壁垒。这些成就证明:没有“洋基因”加持,中国技术同样可以站上价值链顶端。
在开放与安全的天平上,董明珠只是考虑后者多一些而已。就我的观点,董明珠的用人策略,绝非简单的“排外”或“保守”,而是中国企业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主动求变。当某些国家将科技问题政治化、人才交流武器化时,筑牢技术主权屏障已成为关乎国运的战略抉择。这启示我们:真正的全球化,从不是对西方体系的单向依附,而是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毕竟,没有国家安全为基石的“国际化”,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我的择才观是,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择人自由,既有聘请“海归派”人才的自由,亦有聘请本土派人才的自由。我选择支持董明珠的决定,她有她的择才自由,别人无权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