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 | 揭秘华为豪赌鸿蒙的故事,任正非如何做出决策?(中)
摘自方兴东 智慧云董事会
迷雾中寻求答案
自我评判是华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纠偏机制。支持双框架的人,咬着复现安卓生态的巨大困难不放;支持单框架的人,咬着芯片的困难不放,双方僵持不下。谁的方向走偏了,人们难以分辨。
会议伊始,大家尚能维持和气的讨论氛围,但随着观点的差异逐渐显现,大家的情绪越发激烈,争论近乎演变成争吵。
我们不难理解这场漫长、激烈的争论主要缘于单框架研发的难度极大,而且代价过高。重写操作系统只是第一步,基于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建立一个全新的生态,才是这项艰巨任务令人望而生畏的关键。谷歌和苹果是少数成功建立起自己生态的公司,华为作为后来者,早已错过了开创单框架生态的最佳时机。单框架需要华为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完成新系统和新生态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兼顾现有的产品线,这样的挑战太冒险了。
更何况,华为在遭受制裁后,还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如果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单框架的研发进程很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营管理团队会议经历过多次这样激烈的单框架还是双框架的争论,一直难以做出决定。
或许,单框架还是双框架之争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之分。单框架的可怕之处在于,每个想法最终都需要依靠实践来验证,而一旦实践就意味着没有退路;双框架的可怕之处在于,留的退路也不一定能通向成功。在安卓系统依然可用,双框架鸿蒙依然有“过渡性”价值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大家都信服的理由来做单框架几乎不可能。
2020年年底到2021年年初,形势已经越来越清楚:华为不仅在GMS上受限,整个操作系统都遇到了更大的危机。如果在安卓基础上做优化和改造,会有几个方面的后果。
一是从生态角度看,谷歌对欧美的开源软件兼容奠定了其主控地位,一旦谷歌断供,就会对中国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构建自主可控操作系统显得重要且迫切。
二是断供会对华为终端产品造成致命打击,这是华为无法承受的风险。在终端领域,操作系统要充分发挥芯片及硬件模组性能,提供高效系统调度,支持应用顺畅运行。
三是从技术层面看,谷歌是一家“硬件无忧”的国际软件公司,注重与海外开源系统的融合性,而非极致性能和流畅度,这种系统设计原则的弊端就是软件支持的场景越多,运行效率就越低,这与华为追求“极致性能”的目标存在差异。
四是中国与美国在芯片制造上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一时半会无法弥补,华为需要用时间换空间,用软件创新提升性能以弥补硬件不足。
这一切利害关系一一展开,无不说明操作系统对终端技术、生态生死的操控能力。未来,一切围绕操作系统的努力都将意义非凡。这也是徐直军始终带着悲情色彩去看待鸿蒙的原因,他说:“我们是被逼的。如果当年苹果做iOS、谷歌做安卓时,我们就同期坚持自研国产操作系统,现在也不至于如此悲惨。如果中国有美国的生态,那华为今天只需找个很好的品牌携手合作,成长的过程也不用走得这么坎坷。一个生态型企业想要做好基础科学领域,必须抓住先发优势,就算没有先行,也至少能够同步。华为的智能驾驶就是‘先行’很好的证明,我们现在不那么累,是因为我们是先行者,放到美国我们也属于先行者。而鸿蒙的艰难则是生态‘后行’者的结果,后行者填补高科技的时间差,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企业代价和历史代价。”
很快,时间到了2021年6月,万众瞩目的双框架鸿蒙HarmonyOS 2.0迎来了大规模升级的重要历史时刻。王成录和他的团队在发布会的前三个月,就开始每两天开一次晨会,紧盯鸿蒙操作系统的进展。他们一连做了三四遍大型演练,对各种各样的场景进行验证、测试并且制订方案,尽其所能地考虑周全,对大量产品进行升级。在发布会前一周,所有的人都感觉压力快要到达极限了。
这时,有传言说华为做的鸿蒙其实是安卓“套壳”,这样的鸿蒙可能会在知识产权方面被投诉,会吃官司。网上也出现了一幅嘲讽鸿蒙“套壳”安卓的漫画:一条名叫红红的小蛇,把一个叫安卓的大象给吃了。在这种时候,如何定义“自研操作系统”,华为应持有严肃的态度,并建立起明确的界限。因为外界不会耐心地听鸿蒙自辩,理解鸿蒙完全继承了安卓的优势,同时又做出了很多特色和创新突破。
被骂以后的王成录只能尽可能多地对发布后可能产生的舆情做预案。不管怎么样,鸿蒙马上就要发布了。漫画的风波还未平息,外界又传来了王成录是“鸿蒙之父”的传言。这传言也不知从何而起,王成录看到网上夸张的言论后,希望平台删除相关帖子,但帖子不仅没有被删,转载量还与日俱增,王成录百口莫辩。如果深刻地理解鸿蒙技术,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能称作“鸿蒙之父”。
鸿蒙从内核,到架构,到编程语言,到分布式安全,再到应用生态,这个庞大系统的每一层都是一个尖端领域,每一层都有若干顶级专家,谁能被称为鸿蒙这个集大成者之父?不堪忍受风波和传言的王成录,将心中的郁闷都发泄到工作上,每天都干到凌晨1点多。
6月1日下午,公司内网忽然出现一纸公示,龚体接替王成录成为华为终端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被任命为终端BG 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总裁。AI是华为下一个重要战略布局,但一直跟随鸿蒙孵化成长的王成录对鸿蒙更有感情。他严重怀疑这和不久前网络掀起的“鸿蒙之父”的舆论风波脱不了干系。但如今,他也没有时间应对了,因为第二天,发布会就要开始了。
6月的深圳潮热难耐,此时的王成录正在复盘调任细节:在中央软件院一年多的时间,他通过“不断地沟通”,给华为招募了60多位18级以上的高级工程师。他享受和这些具有技术实力的高级工程师沟通的过程。比起团队中很多不愿意做面试工作的同事,他更享受这种特别的快乐:在一两个小时的面试沟通时间里,突然受到对方的点拨,自己的思路会一下子豁然开朗。他对企业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理解:一个公司组织就是一个生命体,它的基因不能过于单一,筛选新入职的高级工程师,就像在丰富这个生命体的优质基因。
回过神来,王成录又回到“往事不可追”的现实,知道回想再多或许已经没有了意义,只是用这样慢慢回忆的方式,他可以与鸿蒙岁月做一个温和的告别。毕竟在华为工作了20多年,毕竟他见证了鸿蒙最微小的生命细节。
6月2日的发布会终于到来了,表面上看,王成录依然保持着不错的状态。这倒不是因为他心理超乎寻常地强大,而是他对鸿蒙超乎寻常地熟悉。谁也没想到,这一难熬的夜晚几乎成为华为产品发布会有史以来声量最高的一次,这场发布会把笼罩在鸿蒙操作系统上的众多疑云逐一驱散。
6月2日晚上8点,终端开始升级,到第二天早上,设备端升级了440万台。一天升级440万台已经是非常夸张的数据,原来需要两个月左右才能达到的排队量,被集中在了一个晚上。服务器“全部瘫掉”居然成了一种捷报、一个喜讯,因为HarmonyOS 2.0 在手机上表现惊艳,超长续航、分布式特性都做得非常出色。
这次发布实现了华为历史上的最高净推荐值。软件团队兴奋地通宵工作,因为大家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在线排队1000多万人”的“神仙待遇”。积极的用户反馈意味着在万物互联时代,华为软件生态战略中的“基座”建设宣告完成。
柳晓见所在的整个队伍的士气大大提高,他们是鸿蒙近距离的亲历者。每个人在朋友圈发布信息以后都会引发热议。和鸿蒙项目无关的同事讨论的话题也总是围绕鸿蒙。生态伙伴的合作意向活跃,中国移动表达了合作意向,整个产业界的机会和合作意愿在增加,社会各界的友好交流也增加了。外界评论几乎全是正面的,时任公共及政府事务部总裁陈黎芳给任正非汇报,鸿蒙这次发布,海外媒体非常罕见地几乎全是正面评价。
以前华为发布任何一个产品,评价基本上是三分之一是负面的,三分之一是中立的,三分之一是正面的,但鸿蒙这一次发布,几乎全是正面的!高层几乎每天都要打两个电话追问王成录鸿蒙进展。当升级排队人数到了5000万的时候,网上没有什么负面消息,整体评价非常好,消费者的反馈也非常好。大家都放下心来,并对王成录团队表示祝贺。
鸿蒙红火到这个程度,强力推动了鸿蒙的兄弟项目欧拉后续的开源捐赠等决策,高层几乎是一路绿灯地大力支持操作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