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巴边界谈判进入瓶颈期,驻巴大使耿飚提出:把我国“飞地”坎巨提划给巴方,此言一出,举国哗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62年深秋,北京一处幽静的院落内,刚从巴基斯坦回国述职的耿飚大使正在整理即将向中央汇报的材料。窗外落叶纷飞,室内却是思绪万千。 "将坎巨提划归巴基斯坦。"他在笔记上又一次强调了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建议。作为中国驻巴基斯坦的大使,耿飚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整整六年,期间对中巴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 当这个建议正式摆上中央领导的案头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怎么能主动放弃自己的土地?"许多民众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这是赤裸裸的国土割让。 然而,耿飚的此次回国并非寻常的述职。回溯到1955年年底,当时还在欧洲担任大使的他,突然接到中央紧急召回的命令。抵达北京后,他径直前往中南海,毛主席和周总理已等候多时。 "耿飚同志,我们决定派你前往巴基斯坦,担任中国大使。"周总理语气郑重。没有过多解释,耿飚便踏上了飞往伊斯兰堡的旅程,开始了他不为人知的特殊使命。 坎巨提,这个位于帕米尔高原西南边缘的峡谷地带,虽然在地图上被标记为中国领土,却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历经汉唐时期的西域都护府管辖,后来一度脱离中原王朝控制。直到1761年,它才正式与清朝建立藩属关系,每三年向中国进贡一次。 19世纪末,当沙俄与大英帝国在中亚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时,坎巨提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焦点。1892年,清朝官员陶模经过长时间谈判,与英国达成协议,坎巨提被确认为中英"两属",处于一种模糊的共同管理状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央政府决定重新审视坎巨提的归属。而此时,正是耿飚走上驻巴大使岗位的背景。六年来,他走访了边境地区,详细了解了地形地貌,权衡了各方利益,最终做出了这个出人意料的提议。 当消息传出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西方媒体纷纷猜测中国的真实意图,有的认为中国在战略上犯了错误,有的则怀疑这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交易。而在国内,许多人无法接受这一决定,质疑声不断。 1963年3月,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中巴两国外交官聚集在一起,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边界协定》。坎巨提正式划归巴基斯坦,而中国则获得了喀喇昆仑走廊的控制权。这份协议背后,是怎样的战略考量? 坎巨提虽然在地图上被标为中国领土,但实际上是一块难以管控的"飞地"。这片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峡谷地带东西延展约100公里,南北方向长达300公里,四面被高山环绕。冬季严寒,积雪覆盖,交通极度不便。从地理位置看,它夹在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与中国本土不相连接。 更为关键的是,尽管坎巨提名义上是中国的藩属国,但历史上中国从未对其进行过实际管理。这片土地长期处于巴基斯坦的实际控制之下,中国若要接管,不仅面临巨大的地理障碍,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可能引发外交纠纷。 相比之下,喀喇昆仑走廊的战略价值要高得多。这条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的狭长地带,构成了中印之间的天然屏障。这里雪山巍峨,冰川密布,地形之险峻犹如天堑。若中国控制了这一区域,印度想从克什米尔进入新疆将面临极大挑战。 "形胜者,不以广大为贵。"耿飚大使在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中这样写道。在中巴边界谈判陷入僵局时,他审时度势,提出了这个创新性方案:以5800平方公里的坎巨提换取1940平方公里的喀喇昆仑走廊。表面上看,中国在面积上"吃了亏",但从战略价值看,却赢得了更为重要的地理屏障。 周恩来总理在收到这一建议后,与高层领导进行了深入讨论。虽然预见到会面临国内外的质疑,但他们看到了其中的长远利益。最终,这一建议获得了批准。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喀喇昆仑走廊成为中国西北边陲的坚固屏障,有效阻断了印度从西部威胁中国边境的可能性。同时,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中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让两国关系更加紧密。
1963年,中巴边界谈判进入瓶颈期,驻巴大使耿飚提出:把我国“飞地”坎巨提划给巴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4-26 00:16:37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