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究竟有多奢侈?一天开销40万,穷奢极欲普通人难以想象。 在晚清时期,慈禧太后的一顿饭究竟能有多奢侈?每一餐必须准备108道菜,这个数字在当时可不是随意定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1代表开始,8代表发财,所以108这个数字象征着源源不断的财富,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慈禧太后为了这些菜品可谓是不惜血本,御膳房专门从全国各地高薪聘请名厨。这些厨师的月俸银比一般七品官员还要高,光是厨师的工资开支就让朝廷耗费巨大。 每一道菜不仅要求色香味俱全,更讲究摆盘和创意。从菜品的造型到餐具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精心设计,一道菜往往需要多位厨师反复推敲才能呈现。 这种奢靡的饮食风格与咸丰年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咸丰皇帝在位时期,后宫提倡节俭,省下的银两都会用于军需。 咸丰帝还特别规定,后宫嫔妃的日常饮食要以简单实惠为主。但是等到慈禧掌权后,这些规定都被推翻了。 在进餐礼仪上,慈禧太后更是将规矩推向了极致。御膳房准备的每一道菜都要经过三重检验:首先是御厨试吃,接着是专门的太监试毒,最后才能端到慈禧面前。 菜品的命名也是一门大学问,每道菜的名字都要寓意吉祥。如果菜名不够讨喜,御厨轻则受责罚,重则可能丢掉性命。 服侍慈禧用膳的太监更是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端菜的太监必须双膝跪地,将餐盘高高举过头顶,保持这个姿势直到慈禧决定是否用这道菜。 在慈禧太后的统治时期,御膳房的权力更迭往往暗藏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御膳房总管这个位置,不仅仅是负责膳食那么简单,更是一个能够接近慈禧太后的关键职位。 早期的御膳房大权掌握在李莲英手中,他不仅要负责慈禧太后的日常饮食,还要管理整个御膳房的运作。在这个过程中,李莲英积累了大量的权力和财富。 然而到了慈禧太后晚年,一个叫小德张的太监逐渐得到慈禧的赏识。御膳房的大权也随之从李莲英手中转移到了小德张手上。 这种权力的更迭反映出慈禧太后用人的特点。她常常通过调整身边人的职位来维持权力平衡,而御膳房总管的位置就是一个重要的筹码。 在御膳房工作的太监和御厨们都深知其中的生存法则。他们必须时刻注意慈禧太后的喜好,每一道菜的口味、温度都要恰到好处。 最重要的是"两筷子"规定,这条规定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任何一道菜,即便是慈禧太后再喜欢,也不能让她夹第三筷子。 这个规定的背后是清宫几百年来的防毒经验。如果某个人对某道菜表现出特别的喜好,就可能被人抓住机会下毒。 御膳房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这个规定,否则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即便是慈禧太后本人想要多吃,服侍的太监也要想办法阻止。 在这种严苛的规定下,御厨们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智慧。他们会仔细记录慈禧太后喜欢的菜品,下次换个名字再次呈上。 同时,御厨们还要注意菜品的轮换,避免在短期内重复使用相同的食材。这样既能保证新鲜感,又不会引起慈禧太后的反感。 服侍慈禧用膳的太监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要随时观察慈禧的表情,揣摩她的心意,在她想要某道菜时立即送上,不喜欢时迅速撤下。 慈禧太后的饮食奢靡给清朝国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据史料记载,仅御膳房一年的开支就高达白银数十万两,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省份的全年财政收入。 这笔庞大的开支主要用于聘请名厨、采购食材和制作精美餐具。光是每天108道菜的原材料费用,就足以维持几百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 与军政民生支出相比,御膳房的开支显得尤为惊人。当时清军一个普通士兵的年饷不过四两银子,而御膳房一天的开销就超过了十几个士兵的年饷。 这种巨额开支对晚清财政造成了沉重打击。当时清政府已经入不敷出,却还要维持如此奢侈的饮食开支,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 慈禧的奢靡作风也在后宫中形成了不良示范。其他妃嫔和宫女们纷纷效仿,争相追求奢华的饮食享受。 这种风气很快蔓延到整个后宫系统。原本简单的用餐变成了一场场攀比,每个人都想在餐食上显示自己的地位。 更严重的是,这种奢靡之风助长了官员的贪腐行为。为了满足慈禧对珍馐美味的追求,各地官员不得不想方设法搜刮民财。 地方官员往往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以此筹集资金购买名贵食材进贡。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民间疾苦,激化了社会矛盾。
1880年45岁的慈禧太后正吃着大餐,突然她一阵干呕,下秒就砍了厨子。第1个太医
【21评论】【1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