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场关税战,美方明显低估了中国的决心,特朗普大概完全没料到,最先撑不下去的是美国。那么,如今美国因关税战陷入了怎样的窘境?中方又为何能比美国撑得更久? 美国挑起对华关税战,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战略下的典型做法,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一仗打到现在,美国人自己却有点吃不消了。4月24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直言,美方手里的“筹码”,可能远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多。他指出,美方错误地以为,对中国产品加税能逼中国让步,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早在2018年中就已经开始做准备,根本没指望美国网开一面。
数据显示,过去一段时间,美国从中国进口下降了64%,对中国出口减少了36%,这些数字,表面上看是“脱钩”,实际上是“内伤”,中国减少对美依赖,还能找替代市场,美国却很难一下找到替代中国的供应链。在此背景下,美国一些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塔吉特等,已开始向政府施压,要求重新考虑高关税政策。他们面临的现实是: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变贵了,美国消费者只能掏更多的钱。这种压力,最终会转化成政治问题,冲击特朗普的支持基础。 更麻烦的是,美股市场开始出现波动。过去一个月,美国三大股指的起伏明显加剧,反映出投资人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美财长贝森特无奈表态说,他正在找“出路”,避免和中国继续硬碰硬。而在香港美国商会举办的论坛上,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也公开批评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失衡,认为美方根本没看清中国的底气和战略,他呼吁美国尽快和中国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防止误判升级。 说到底,这场由美国主动挑起的贸易战,表面看是经济手段,实则是一场政治赌局。特朗普赌的是:高关税能迫使企业回流,提升国内就业,从而巩固政治基础,同时,他误以为中国像其他国家一样,在被加税后会主动求和,这样一来特朗普就能进一步塑造“强硬形象”。但他却没有预料到,中国把这场贸易战,看作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长期战略一环,在这种认知之下,中国更不可能轻易退让,因为退一步,可能就意味着长远受制。
于是,特朗普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4月初还在喊着要加税,到4月底却突然释放“我们可能会减税”的信号,他甚至在白宫亲口承认,不会让145%的关税持续太久,税率“会大幅下降”,这并非特朗普心甘情愿服软,而是真的“硬扛不下去了”。 对此,BBC评论得很到位:中国知道特朗普什么时候会“眨眼”。毕竟,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已经熟悉了特朗普的谈判风格:先制造冲突,再营造和解,虚空造牌,空手博利,问题是,中国早就不信这套了,既有特朗普个人信用破产的缘故,同时也是具备充足底气。 所以这一次我们看到的是,当对美方关税大棒第一时间进行反制、美国输华大豆一夜之间清零、特朗普层层加码时,商务部直截了当“跟注”。《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显而易见,中方对于美方的各种可能的举动都做了预案,反观特朗普,则显得手忙脚乱。他以为对中国征税145%,就能逼得中国坐下来乖乖谈条件。然而,现实却告诉他:物价涨了,货架空了,民众不满了,资本市场开始动荡了,搞了半天,先吃不消的反而是美国自己。
特朗普根本没有看到,全球化时代下,产业链早已深度绑定,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一边打着“重建美国制造”的旗号,一边却不得不面对制造业成本上升、企业不满、市场恐慌的现实,结果就是,所谓的“经济牌”,反倒成了他自己难以驾驭的风险源。 因此,分析来看,特朗普的误判,不仅是低估了中国的准备,更低估了这场博弈的长期性。他以为打一拳,中国就会退两步。但现实是,中国不仅没退,反而稳住了节奏,还拿出了自己的反击方案。而当特朗普开始反思,考虑“放松”政策的时候,外界已经看出,这场贸易战,美国恐怕是最先撑不住的那个。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周内,美方或许会进一步松口,试图重启谈判,但无论怎么谈,主动权其实已经逐渐偏向中方。因为,中国不仅扛住了第一波冲击,还积累了博弈经验,也建立了应变机制。这就是当前贸易战的真实面貌,美国想靠一纸关税压住中国,可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中国,凭借坚韧与冷静,正在一步步稳住大局。
当然,也并非没有出路,中方已经多次公开提醒: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一以贯之的态度。如今,“出招”太急的美国已经乱了阵脚,若是特朗普不想让自家的窟窿继续变大,那就要好好理解一下中方的话语,以尊重和行动为桥建立沟通,若是其还要耍花招,那就只能越走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