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内蒙一男生考上大学,向女老师报喜,女老师高兴的从兜里掏出20块的钱塞到学生手里:拿钱自己买双棉鞋穿,然而,26年后,男生送女老师一个礼物,她打开一看,吓得连连摆手,这礼物老师不能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的内蒙古,冬日的风裹挟着雪花,吹过武川县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室,张秀荣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学生们冻得发红的脸庞,当她听到陈志德考上大学的喜讯时,激动得几乎忘了寒冷。 她从口袋里掏出20元钱,那是她半个月的工资,塞到陈志德手里,叮嘱道:“拿去买双棉鞋,路上别冻着。”陈志德低头看着手里的纸币,瘦弱的肩膀微微颤抖。 那时的内蒙古山区,生活条件艰苦,教学资源稀缺,张秀荣刚从师范毕业,怀着满腔热忱来到这所中学任教,她很快注意到班上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陈志德。 他总是穿着打补丁的单薄衣裳,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埋头于书本,课后,张秀荣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到,陈志德的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五个孩子,家里连买盐的钱都捉襟见肘。 陈志德的棉裤膝盖磨得发白,每天要步行十里雪路来上学,带来的玉米饼子冻得硬如石头,母亲曾多次考虑让他辍学打工,补贴家用,张秀荣心头一紧,她深知陈志德在数学上的天赋,怎能让一颗好苗子就此埋没? 从那时起,张秀荣开始默默帮助陈志德,每逢月初,她领到30元的工资后,便先去供销社买上五斤白面,步行三小时山路送到陈志德家,那间糊着旧报纸的土坯房里,五个孩子围着半锅玉米碴子粥,她强忍泪水,劝说陈志德的母亲让孩子继续读书。 课堂之外,她常找陈志德谈心,鼓励他树立信心,有时还从自己微薄的饭食中匀出一些,让他带回家给弟妹,陈志德渐渐敞开心扉,学习更加刻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1981年高考,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当他拿着录取通知书找到张秀荣时,师生二人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希望。 大学四年,陈志德背负着家人和老师的期望,穿着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褂子,埋头苦读,学费和路费是全家借遍邻村凑来的,他将那珍贵的75元路费缝在裤兜深处,小心翼翼地乘坐绿皮火车往返于郑州和呼和浩特。 毕业后,他从基层做起,凭着勤奋和才干,在广东开办了一家机修厂,事业逐渐有了起色,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记得张秀荣的恩情,每逢过年,他总会寄去一封信,信封里夹着些许钱款或生活用品,比回家的火车票还先送到老师手中。 时间流转到2007年深秋,张秀荣迎来了60岁寿辰,这一天,武川县的教师宿舍院里挤满了人,有人开着小轿车,有人提着点心水果,都是张秀荣教过的学生。 人群中,西装革履的陈志德挤到老师面前,手里捧着一个牛皮纸袋,他打开纸袋,露出一本崭新的房产证——他在新城区买了一套带暖气的两居室,价值十万元。 张秀荣愣住了,房产证在屋檐冰棱的映衬下闪着光,她连连摆手:“这礼物太贵重,老师不能收!”她坚持自己住的平房已足够,况且当年所做不过是教师的本分。 陈志德却动情地说:“老师,您给我的20元,不只是钱,更是让我看到人生希望的光,没有您,我不会有今天,这房子与您的恩情相比,微不足道。” 张秀荣的眼眶湿润了,她最终还是婉拒了房产证,但陈志德的感恩之心并未止步,几年后,张秀荣的丈夫住院,他悄悄支付了五万元医药费,逢年过节,他的车后备箱总装着两袋东北大米送到老师家。 2013年的一次视频通话中,张秀荣看着屏幕里陈志德光亮的额头,笑着打趣:“小陈,你这头顶怎么比水泥地还亮了?” 陈志德在厂房办公室乐得拍腿,说还要再干二十年,给老师买个新轮椅,通话结束,张秀荣的目光落在炕头的羊绒围巾上,那是陈志德刚寄来的,旁边还放着一张旧报纸,夹着他们当年的合影。 陈志德和张秀荣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甚至登上了《内蒙古晨报》,从1981年的20元到2007年的房产证,物质的重量变了,师生间的情谊却从未褪色。 张秀荣用微薄的工资和无私的关怀,点亮了一个山区少年的人生;陈志德则用坚持和感恩,将这份温暖回馈给恩师,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不仅传授知识,更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 多年过去,陈志德每次回到内蒙古,仍会去探望张秀荣,他们坐在简陋的平房里,聊起当年的雪路和玉米饼子,笑声中满是温暖。 那件蓝布褂子上的扣子,依然牢牢缝在陈志德的记忆里;那双未曾买成的棉鞋,也早已化作一生的感恩,温暖着彼此的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学生26年后买房送老师,只因老师当年曾花20块钱给自己买了一双棉鞋!赞!好老师教出了好学生!》
上了大学才发现爸妈把我教育的有多好
【3评论】【12点赞】
用户10xxx36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