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

粉樱萌娃 2025-04-27 11:48:53

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人民币,1957年起,钱学森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月增加津贴100元人民币,另外,每年年底给钱学森500元人民币左右的奖金。 钱学森站在纽约港码头的时候,海风吹得他衣角猎猎作响,这个秋天注定要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他身后是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面前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美国海关人员最后检查行李时,目光在那台德国产相机上停留许久,谁也没想到这台机器后来会成为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见证者。 1955年的北京城还带着战火初熄的焦土味,中国科学院给这位刚回国的科学家定了教授一级工资,每月335块8毛的工资条放在办公桌上,能买三百斤白面或者七十斤猪肉。 这数目在当时能养活五口之家大半年,可跟他在美国拿的五万美元年薪比起来,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当年普通工人月工资不过三四十块,钱学森这份待遇算得上特殊照顾。 两年后当选学部委员的消息传来,工资条上添了笔红色墨水写的"100元津贴"。 所里会计特意说明这是国家给的荣誉补贴,每月435块8毛的工资,足够在王府井百货买二十件呢子大衣。 除此之外,年底还有五百块奖金,抵得上技术员全年收入。 不过,钱学森根本没往心里去,倒是新配的实验室器材清单让他戴着眼镜趴在台灯下研究到后半夜。 要说生活上的变化,最明显的是那台相机,头两个月他兴致勃勃拍遍了研究所每个角落,可当发现一卷柯达胶卷要花掉半个月工资,胶卷盒子就再没拆过封。 食堂大师傅总看见他端着搪瓷碗打饭,白菜豆腐上浇勺酱油就是一顿。 有回炊事员偷偷往他碗底埋了条小鲫鱼,这位大教授捧着碗在食堂转了三圈找失主。 组织上考虑给他改善住房那年,领导带着图纸上门三次,钱学森摸着自家斑驳的墙皮直摆手:"楼上老王家五口人挤二十平米,我这够敞亮了。" 最后院里领导没辙,往他书房添了五十个新书柜,这些柜子后来塞满了手写稿和剪报,成了学生们最爱翻的"藏宝库"。 1963年春天,所里财务科收到封贴着八分邮票的信,展开信纸,钱学森工整的钢笔字写着请求降低工资。 信里算得明明白白:四百多块钱能雇八个研究员,买二十吨实验材料。 当年负责工资审批的老处长回忆,看到信时眼泪把公章都给打湿了。 90年代香港来的百万奖金汇款单在办公室躺了三天,钱学森让秘书原封不动转给治沙工程。 出版社寄来的稿费单更是个烫手山芋,他总拿红笔批注"转交年轻同志",有编辑不信,亲自带着现金上门,结果被老教授拿专业期刊堵在门口讨论了三小时空气动力学。 回看工资条上的数字变化,就像丈量中国科技发展的标尺,335块8毛能买到的不仅是柴米油盐,更是一个民族对科学家的诚意,100元津贴背后是"两弹一星"攻坚战的冲锋号,500块年终奖则化作大漠深处的数据测算。 钱学森常说自己是"给国家看仓库的",可这个仓库管理员替新中国存下了最宝贵的技术家底。 如今走进航天城的展览馆,还能看见那台落灰的旧相机,玻璃柜里的说明牌上写着行小字:"主人曾用它记录中国航天第一个十年"。 旁边陈列着泛黄的工资单复印件,435.8元的数字旁有铅笔写的算式,仔细看能认出是在换算风洞实验的耗材费用。 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物件,默默讲述着奉献与担当的另一种算法。 信息源:上观新闻2022-4-8《钱学森26年前的工资单火了》

0 阅读:0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