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剩饭剩菜怎么处理?会赏给下人吃吗? 在紫禁城里,每天产生的剩饭剩菜数量多得惊人,皇帝和后妃们用膳时,每餐至少有上百道菜,真正动过筷子的没几样,剩下的食物怎么处理,这里面可大有学问,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皇家剩饭都去哪儿了,是不是真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赏给下人吃。 先说说皇帝用膳的排场,按照清宫规矩,皇帝每顿正餐要上108道菜,这叫"满汉全席",实际上乾隆这样的皇帝根本吃不了这么多,大多数菜就是摆着好看,有的菜从做好到撤下去,连盖子都没掀开过,慈禧太后用膳更夸张,夏天要吃冰镇菜,冬天要吃热锅子,一顿饭要换三四次席面,浪费的食物简直难以计数。 这些剩菜剩饭的第一去处,确实是赏人,但能吃到皇帝剩饭的,可不是普通的下人,一般来说,皇帝用膳后会指定几道菜赏给亲近的大臣、皇子或者得宠的嫔妃,被赏的人要跪着接菜,还得说一堆感恩戴德的话,这些菜虽然说是"剩菜",但实际上很多都是没动过的,光绪皇帝就经常把自己没碰过的菜赏给维新派的大臣,算是一种政治信号。 太监和宫女们也能分到一些剩菜,但这里面的等级森严得很,总管太监可以挑最好的,比如整只的烧鸡、完整的肘子,普通太监就只能捡些边角料,宫女们分到的就更次了,经常是些汤汁或者素菜。 御膳房的厨子们也会私藏一些好料,这些厨子都是人精,知道哪些菜皇帝不爱吃,就故意多做些,等着撤下来后自己享用,乾隆年间有个御厨特别会做鹿肉,但他发现乾隆不爱吃,就每次都多做一份,撤下来后和徒弟们偷偷分着吃,后来这事儿被和珅知道了,那个御厨差点丢了脑袋。 那些实在不能吃的剩菜,比如被皇帝动过筷子的,处理起来就讲究了,按照规矩,这些剩菜要由专门的太监收集起来,运到宫外焚毁,为什么这么麻烦? 主要是怕有人用皇帝吃剩的东西搞巫蛊之术,清朝特别忌讳这个,所以连根骨头都不能随便流出宫去,运送剩菜的太监都是心腹,路上还有侍卫跟着,就怕被人偷拿。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有些剩菜还能卖钱,北京城里有些大饭庄,专门收购宫里的剩菜,美其名曰"御膳风味",这些饭庄买通太监,把那些没动过的整鸡整鸭运出宫,重新加热后当特色菜卖,食客们明知道是剩菜,还抢着吃,就为了尝尝"皇上吃过的味道",光绪年间有个饭庄老板靠这个发了大财,最后因为太过招摇被查封了。 至于那些汤汤水水的剩菜,处理起来就更讲究了,汤要倒进专门的容器里,由太监看着倒进御河,带骨头的剩菜要碾碎后深埋,连用过的餐具都要经过三道清洗,洗下来的油水都有专人处理,这么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二是为了维护皇家体面——皇上吃剩的东西,哪能随便让老百姓看见。 逢年过节时的剩菜处理更是个大工程,比如春节前后,宫里天天大宴,剩菜多得没处放,这时候就会大量赏赐给王公大臣,一家能分到好几担,有些大臣家里吃不完,就转送给门生故吏,最后这些"御赐剩菜"能转手好几道。 说到剩饭,就不能不提"祭神肉",清朝皇室祭祖后,会把祭肉分给大臣们吃,这些白水煮的大块猪肉,又腥又腻,可大臣们必须当场吃完,还不能露出难吃的表情,有个大学士因为实在吃不下去,偷偷把肉塞进袖子里,结果油透了朝服,成为全京城的笑柄。 普通宫女太监的剩菜处理就简单多了,他们吃饭都是大锅饭,剩下的要么下顿热热再吃,要么倒进泔水桶喂猪,紫禁城里有专门的"官猪圈",养着几百头猪,这些猪吃的可都是"御膳泔水",比老百姓家的猪幸福多了,不过这些猪最后也成了宫里的肉食,算是物尽其用。 结语:紫禁城里的剩饭剩菜,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从皇帝到太监,从御厨到猪圈,每一道剩菜的去处都有规矩管着。 这些规矩看似是为了节俭,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神秘与威严,现在想想,我们现代人提倡的"光盘行动",比古代那种表面节俭实则浪费的做法,实在高明太多了。
紫禁城里的剩饭剩菜怎么处理?会赏给下人吃吗? 在紫禁城里,每天产生的剩饭剩菜数
你好爆爆呀
2025-04-27 17:22:40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