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30多个国家,为什么只有中国维和部队敢在非洲运输油罐车? 利比亚荒漠,2012年的一个午后。一支中国维和车队正缓缓驶过地平线,十几辆油罐车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车队指挥官李华(化名)透过望远镜,发现远处山丘上几个可疑身影。"注意警戒,可能有武装分子,按预定路线继续前进。"他冷静地通过对讲机下达指令。 车队继续行进,两侧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前方则是联合国在利比亚南部的补给站。这批油料关系到当地数千难民的生存——没有燃料,就没有发电机运转,就没有净水设备工作,就没有医疗站的基本运作。 "为什么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不敢运输油罐车?"随行的一名新队员问道。李华轻叹一声,目光依然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2011年利比亚内战后,这里局势复杂,各方武装势力割据。在非洲,石油这种战略物资极易被抢夺。"李华解释道,"而按联合国规定,维和部队不允许装备大型杀伤性武器,只能自卫反击,不能过分与当地人民争斗。" 就在三个月前,一支由西方国家组成的维和油料运输队在途中遭遇武装分子伏击,损失惨重后不得不撤回基地。从那以后,除了中国维和部队,再无人愿意执行这项任务。 这支中国维和车队并非孤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而2000年5月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常任理事国后,中国在全球维和行动中的角色愈发重要。 时间倒回1956年,当联合国决定派出第一支维和部队监督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停火协议时,谁也没想到这将开启国际社会控制和解决冲突的重要途径。在随后的数十年里,联合国维和部队参与了四十多个国家的维和行动,约110个国家派遣了近180万人执行各类任务。 截至2021年2月,联合国已派遣约9,000名维和人员在全球执行13项任务,包括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克兰等地的维和行动。而在这些行动中,维和部队遵循的共同原则是"和平和谈"——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然而,在非洲大陆,这一原则的实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非洲的自然资源十分富集,"李华曾在一次内部交流会上介绍,"黄金、钻石、铜、铁、石油......这片土地拥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财富。但与此同时,贫穷、饥饿、瘟疫和战乱却如影随形。" 正是这种资源与贫困的极端反差,使得非洲维和行动异常艰难。维和部队不仅要面对暴力冲突和普遍存在的犯罪行为,还要应对复杂的族群关系和宗教信仰差异。当地武装团体对战略物资的争夺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 "西方国家为首的维和部队往往不善于把握与当地人民的关系,容易引起反感。"一位参与过多次非洲维和任务的老兵这样评价道,"而我们中国维和部队则有着自己的优势。" 就在李华的车队距离目的地还有5公里时,一群手持AK-47的武装人员突然出现在路边。他们喊停了车队,要求检查。这是最危险的时刻,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 李华面带微笑地走下车,用阿拉伯语与对方交流。他掏出几包中国带来的常用药品和食物,递给对方。经过15分钟的谈判,武装人员放行了。 在2005年,加勒比海地区的蒙塞拉特岛,一支中国维和警察小组正在为当地居民分发生活物资。十年前的两次火山喷发曾让这个岛国陷入灰烬,100万吨岩浆与烟雾带走了昔日的繁华。 "起初当地人很警惕,认为我们和之前那些只会发号施令的外国军人一样。"中国维和警察张军回忆道,"但我们没有住在独立的营区,而是选择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帮他们修建房屋,甚至教他们种植我们从中国带来的蔬菜种子。三个月后,岛上的孩子们都会用中文问好了。" 这种"文化软实力"正是中国维和部队独特的优势之一。与西方国家的维和部队不同,中国蓝盔不仅带去和平,更带去发展的希望。 时间线向前推进到2011年,刚刚宣布独立的南苏丹,一片狼藉的战场上,中国工程兵正在修建一条连接首都朱巴与外界的公路。南苏丹经历了数十年的内战,基础设施几乎全部摧毁。中国维和部队派出了工程分队、直升机分队和扫雷分队,共同参与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的重建工作。 "他们不仅修路,还教会我们如何维护。"南苏丹当地工程师阿布杜拉说,"中国工兵手把手教我们使用工程设备,这在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中是看不到的。" 中国工程兵常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基建狂魔",他们不仅在南苏丹修建了数百公里的道路和数十座桥梁,还提供了建筑材料和电器等物资,大大增强了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 同一时期,在海地,中国派出的维和警察正在进行另一项任务——培训当地警察部队。2004年2月,联合国向海地派出维和部队,目的是平和稳定局势,支持政治进程,援助政府武装,维护人权。中国的贡献尤为关键,他们不仅参与维和行动,还通过严格的培训提高了海地警察部队的操作效率。
印度切断流向巴基斯坦的水源是一个很愚蠢的决定,理由有三。1,切断水源,只能让巴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