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份,国内豆粕市场出现一波持续快速上涨行情,引起产业链主体广泛关注。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监测,截至4月24日,43%蛋白豆粕市场主流报价在每吨3800—4180元之间运行,较上月同期普遍上涨670—950元,比去年同期也高了约两成。国内豆粕绝大部分由进口大豆压榨,但当前全球大豆供需格局保持宽松,去年我国大豆进口了1.05亿吨,创历史新高,巴西大豆今年产量也达到了创记录的1.69亿吨,出口预计超过1亿吨,大部分供应我国。按说国内外市场都不缺豆,为何近期豆粕价格出现这么大涨幅?
综合业内专家研判和海关数据看,4月份以来国内豆粕涨价较为明显,主要是美国大豆和巴西大豆在供应衔接上没有常年顺畅,市场供需节奏出现了阶段性“错配”。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南半球的巴西和北半球的美国,2024年占比分别达71%(7465万吨)、21%(2213万吨)。从进口供应节奏来看,一般从上年四季度开始,国内到港的美国大豆比例相对高一些,到当年3月底美豆陆续退市、巴西豆陆续到港,二、三季度国内供应以巴西大豆为主,南北“两豆”可以实现“无缝”交接。但去年底今年初,巴西主要大豆产区(如马托格罗索州、南里奥格兰德州)遭遇持续强降雨,收获有所推迟,加之内陆物流和港口装运制约,巴西大豆装船期较常年晚了半个月以上,导致一季度我国自巴西进口大豆数量大幅下降。据海关数据,今年1—3月自巴西累计进口大豆454万吨,同比下降55%,其中3月份进口仅95万吨,同比下降69%。受此影响,1—3月我国大豆累计进口量1711万吨,同比下降8%,特别是3月份进口量仅350万吨,同比下降37%,为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巴西大豆延迟到港的影响在4月中上旬仍有所延续,市场机构估计截至4月20日进口大豆到港量约400万吨,明显低于预期数量。由于进口大豆上量不足,因缺豆停机的油厂数量增多,华北和华东地区停机现象更普遍。据粮油商务网监测数据,4月份国内主要油厂的开机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前两周的开机率不足30%,第三周的开机率回升至37.1%。低开机率导致豆粕产量和库存量大幅下降,截至4月18日当周,国内油厂豆粕库存水平为15 万吨,环比降55.9%,同比降67.6%,为历史同期最低水平。与此同时,畜禽存栏处于高位,生猪养殖仍保持盈利,饲料养殖企业采购豆粕积极性较高,加之“五一”假期临近,下游主体备货需求旺盛,局地出现抢购现货现象,导致豆粕供需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拉动价格持续走强
综合以上情况,进口大豆产业链各市场主体大可不必过度担忧,既没必要恐慌采购,也没必要囤积压货,建议保持正常购销节奏,期现结合管理好市场风险
全文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还是要多条腿走路,倒下一个美国大豆,估计能培养一批中小型替代产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