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原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上将生病入院,因为营养不足,自己便用茶缸炖肉吃。有人得知后,竟打了小报告,上面派人来调查。调查组负责同志来了后,也讲:“他用搪瓷缸子炖点猪肉,算是什么问题?”
毛主席对他评价的那八个字——“有陈在(再)道,中原之福”,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对其领导才能的认可,也反映了陈再道将军对党的忠诚与贡献。陈再道,一位为人所熟知的革命将领,生于1909年,原名程再道,湖北麻城人。 幼年时期,他便经历了家庭的剧烈变故,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随后的岁月里,姐姐和母亲也相继离世。尽管生活困顿,陈再道幸运地得到了叔父的照顾。虽然家境贫寒,但从小他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反而在叔叔的影响下学习起了少林功夫,既帮助家里从事农活,也将武术作为一项兴趣和特长。 1926年,麻城地区的革命风潮如火如荼,身处贫苦之境的陈再道,因生活困顿与时局动荡,决定投身革命。当时,年仅17岁的他加入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报名时,由于名字的误写,他从“程再道”变为“陈再道”,也因此改名为陈再道。 在这支装备简陋、条件艰苦的农民自卫军中,凭借着扎实的武术功底,陈再道很快脱颖而出,引起了王树声将军的注意。王树声发现了他的军事潜力,并将其带领参与了秋收暴动和黄麻起义等重要的革命活动。 在之后的岁月里,陈再道以其坚韧的党性和高尚的品质不断积累起了革命经历,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陈再道已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当时,毛主席住进了陈再道的住所,这一事件成为了两人亲密接触的契机。 毛主席当时并不十分了解陈再道,便询问了他的家庭背景和革命历程。陈再道简单地陈述了一下自己的情况,毛主席听后,心中有了明确的评价。毛主席感叹道:“你这个放牛娃,也能当上司令,真是不简单。”
1970年的一天,南昌大医院的病房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这些人是专门来调查一件看似荒唐的"问题":一位住院的将军用搪瓷茶缸炖肉吃。这位将军就是原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调查组的到来在医院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调查组负责人在了解情况后,只说了一句话:"用搪瓷缸子炖点猪肉,这算什么问题?" 这件小事为什么会惊动调查组?还要从陈再道上将住院的经过说起。那时的陈再道正在江西军区独立团农场劳动,一次意外的煤气中毒让他失去了知觉。所幸战友们发现及时,将他紧急送往医院。当时的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安排将陈再道送到条件较好的南昌大医院救治。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陈再道的生命终于脱离了危险。 然而,大病初愈的陈再道面临着新的困境。那个年代的医院伙食并不丰富,远不能满足病人康复期对营养的需求。作为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将军,陈再道并没有特殊要求,而是想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托人买来一些猪肉,用随身的搪瓷茶缸煮着吃。这个朴素的方法虽然简陋,却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医院里的许多人都看在眼里,对这位将军自己想办法调养身体的做法,大家都觉得再平常不过。但总有一些人对此别有用心。不知是谁向上级报告了这件事,将一位病人用茶缸炖肉这样的小事上升到了政治高度。这份报告很快引起了上级的重视,调查组因此来到了医院。 1938年底,日军开始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扫荡”,这一时期的陈再道,作为冀南地区的抗日指挥官,肩负着艰巨的任务。他带领冀南军民采用游击战术,通过袭扰和伏击,成功粉碎了日伪军对冀南根据地的多次围攻。1940年8月,冀南军区与东进纵队合并,陈再道被任命为冀南军区司令员,继续带领抗日军民抵抗敌人对根据地的多次“扫荡”合围与袭击。
1943年10月,陈再道前往延安中央学校学习,为自己后续的军事生涯积累了更多的理论基础。 在战争年代,陈再道对战斗有着极高的热情,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陈再道主动请求担任突击任务,带领全营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最终突破敌军防线,为全师打开了通道。在这次突击中陈再道不幸受伤,后颈中弹,鲜血直流,他硬是咬牙将弹头挤出。随着职务的提升,陈再道还常常亲自上前线,参加冲锋。在这种情况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下达作战命令时,往往会特别嘱咐:“不许陈再道打冲锋!” 1947年,解放军展开了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契机的战略反攻。在这场反攻中,羊山集的决战成为了关键一战。解放军原计划包围敌军66师,但由于羊山集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顽强的敌人抵抗,长时间无法突破,反而面临反包围的危险。 此时,蒋介石从西安、洛阳、郑州等地调集重兵,企图压迫刘邓大军,形成背水一战的局面。毛泽东在此关键时刻致电刘伯承、邓公等领导,指示如果能迅速攻歼敌人就立即进攻,否则则应休整十天左右,继续向大别山挺进。尽管如此,陈再道深知,若不尽快解决敌人,他的部队将会面临巨大的威胁。于是,他放言:“此战不吃掉宋瑞珂,我陈再道不姓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