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票率排名第一,李在明连赢三场,韩国新总统已定?对华态度曝光

环球微视角 2025-04-28 11:07:09

李在明近期以压倒性优势连续赢得三场党内初选,距离总统之位仅一步之遥。4月26日,共同民主党宣布李在明在第三场党内初选中以88.69%的得票率胜出,此前两场初选的得票率分别为88.15%和90.81%。三场胜利均在传统票仓地区取得,例如第三场初选的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和光州市被视为共同民主党的“大本营”。

根据安排,共同民主党将在4月27日举行最后一场初选,涉及首都圈、江原道和济州地区,四场初选结束后,党内将正式宣布总统候选人提名。从目前情况看,李在明几乎没有悬念,韩国媒体普遍认为,李在明能够连赢三场,而且都是绝对优势,说明即使他身上有多起官司,也并没有削弱他的民意基础。

另一边,韩国盖洛普4月25日发布的调查显示,李在明以38%的支持率位居第一,远超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韩东勋的8%,和前大邱市长洪准杓的7%,至于保守派阵营的四名潜在候选人——韩东勋、洪准杓、金文洙和代总统韩德洙——他们的支持率总和不足30%,难以对李在明构成实质性威胁。

换言之,等今天李在明的党内初选结果出来之后,他的总统之位几乎板上钉钉。唯一的变量是李在明的司法案件——他因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被起诉,案件正由韩国最高法院审理。去年11月,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一审认定其“虚假陈述”罪名成立,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缓刑两年;但2025年3月首尔高等法院二审推翻原判,宣告其无罪。

目前检方已向最高法院提出抗诉,最终判决预计在选举前公布,如果最高法院最终判决李在明有罪,他不仅会丢掉国会议员资格,还可能在未来十年内被禁止参选公职;如果是无罪,则李在明将毫无悬念地进入大选主赛道。这场司法审理不仅牵动李在明个人命运,也牵动着前总统尹锡悦和文在寅的未来。

先是尹锡悦,如果李在明当选总统,他和尹锡悦之间的恩怨几乎可以确定会以司法对决收尾——尹锡悦因为多项争议,已经在民间声望大跌,且在4月初被正式弹劾。如果保守派候选人赢得总统大选,尹锡悦可能获得特赦,但如果李在明胜出,尹锡悦坐牢的可能性很高。

至于文在寅,他在4月24日被检方以涉嫌收受贿赂起诉。文在寅和李在明同属共同民主党,同一政治阵营,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李在明成功当选,文在寅即使被定罪,也很可能在新政府的操作下获得赦免。

李在明本人经历丰富,从检察官到市长,再到政党领导人,一路走来波折不断。去年9月,他曾为抗议政府政策,进行了长达24天的绝食抗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他的坚定立场和斗争精神,为他赢得了不少支持者。实际上,李在明一直被看作是韩国政坛的一匹黑马,他敢说敢做,行事风格强硬直接,在韩国社会中拥有较高的人气。

今年2月,《华盛顿邮报》刊登了对他的专访,称他可能是韩国的下一任总统,在采访中,李在明明确表达了对未来外交方向的看法。李在明强调,韩国无法承受与中国关系破裂的后果。他表示,韩国必须在美中之间保持平衡。

他还认为,与美国维持良好关系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疏远中国。因为一旦与中国关系恶化,韩国将付出极大代价。李在明指出,美国自己在对华政策上也不是一味对抗,因此韩国也应该根据自身利益灵活调整对华态度。李在明特别表示,希望能够缓和尹锡悦政府对华强硬的政策,他主张加强美韩日三边安全合作,但同时也明确表示,不希望美韩关系成为孤立中国的工具。

对于对日政策,李在明态度也很明确,他批评现政府在与日本打交道时过于软弱,尤其是在历史问题上。李在明指出,日本至今没有就二战期间强征劳工等问题作出足够道歉和赔偿,韩国在这些问题上不应让步,他强调,德国在战后已经以实际行动反省历史,而日本则远远不够。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李在明持开放态度,他支持特朗普当年提出的重启与朝鲜对话的想法,认为如果特朗普能在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取得突破,值得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还调侃称,特朗普如果真能成功推进半岛和平,韩国方面甚至可以主动提名他。

整体来看,李在明在对外政策上展现了务实的一面。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任何对华政策都必须建立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他主张与美国、日本合作,但不以牺牲与中国的关系为代价,他提出的“平衡外交”理念,在韩国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果李在明最终当选,他很可能会调整现政府对外政策,修复中韩关系,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同时继续巩固美韩同盟,这种多线并行、务实应对的外交策略,或许更符合韩国的实际国情和长远利益。

不过,韩国政治变数极多,选战最后阶段仍有可能出现意外,李在明虽然目前气势如虹,但官司的悬而未决,总统弹劾案的后续走向,以及执政党能否打破困局,都是他必须面对的挑战。可以说,李在明离总统宝座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仍需谨慎迈出。而无论结果如何,韩国的对外政策方向,特别是对华关系,都将因为这场选举而出现重要变化,我们只需拭目以待。

0 阅读:72
环球微视角

环球微视角

实时追踪全球热点,深度剖析国际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