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

玉尘飞啊 2025-04-28 12:03:13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陕北黄土坡上王扶之拄着木棍往北沟村方向挪步,这位刚从前线轮休回来的志愿军师长,左腿还缠着渗血的绷带,右脚胶鞋底磨得只剩薄薄一层。 他望着远处山梁上歪脖子老槐树,喉咙里像堵着块热炭——十二岁离家那年,爹娘就是在那棵树底下抹着泪送他走的。 这事得从民国二十四年说起,延川县北沟村的放牛娃王硕,那年刚够着牛背高。家里五口人挤在三孔土窑洞里,灶台上常年摆着半碗掺了麸皮的荞麦面。 村里来了戴八角帽的队伍,帮乡亲们挑水劈柴不拿半分钱。小王硕趴在窑洞顶上看得真真儿的,队伍里有个小战士比他也大不了几岁,腰杆挺得笔直背着杆老套筒。 那天后晌,王硕偷摸跟着队伍走了二十里山路。领队的干部捏着他细胳膊直摇头:"娃娃,枪杆子比你还高半头呢。"小王硕踮着脚扯谎:"俺吃十八岁的饭了!"其实那年他才刚满十二,可个头蹿得快,生生比同龄娃高出一截。 队伍收下这个"谎报年龄"的新兵,给发了套改小的灰布军装。离家那天,爹蹲在窑洞门口抽旱烟,火星子一明一暗映着脸上的沟壑。 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四野,王硕改名王扶之跟着部队转战大半个中国。平型关战役那会儿,他端着三八大盖冲在头里,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去;辽沈战役时已经是连长了,带着弟兄们顶着炮火抢下锦州城门楼子。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他接到调令要往西北走,路过陕西地界愣是没敢回家瞅一眼——仗还没打完,怕见了面更走不动道。 1952年朝鲜战场,坑道里闷得能拧出水来。美军飞机贴着山脊线俯冲,炸弹掀起的土石把师部指挥所埋了个严实。 王扶之和三个参谋被压在五米多深的碎石底下,通信员摸黑找到半截铅笔,在皱巴巴的电报纸上歪歪扭扭写遗书。上头都准备往烈士名录上添名字了,工兵连硬是刨了三十多个钟头,愣是从石头缝里把人抠了出来。 第二年开春,王扶之揣着伤残证往老家赶。黄土地上的羊肠小道还是老样子,车轱辘印里积着前夜的雨水。后头传来吱呀吱呀的响动,回头瞅见个戴破毡帽的老汉,赶着辆木板车慢悠悠晃过来。 老人扬了扬鞭子:"同志,捎你段路?"王扶之道过谢爬上车,鼻尖飘来股熟悉的旱烟味儿,混着老羊皮袄的膻气。 板车碾过土坷垃,老汉絮絮叨叨说自家小子十二岁就跟队伍走了,算起来该有二十年没见。王扶之攥着衣角,指甲掐进掌心的肉里。 等看见村口那排歪脖子柳树,老汉突然冒了句:"同志打听着点,我儿叫王硕,属牛的。"王扶之浑身哆嗦得像筛糠,扑通跪在车板上:"爹!我就是硕娃!" 后来村里人说起这事都抹眼泪,老父亲赶了二十年大车,见着穿军装的就问儿子下落,没想到真把亲儿子拉回了家。 王扶之在家住了三天,把炕头积了二十年的灰扫得干干净净。1955年授衔时,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师长成了开国少将,带着部队驻守新疆边防,雪山上巡逻的脚印摞起来能绕天山三圈。 2013年,九十多岁的王老将军坐在军事博物馆里,盯着玻璃柜里那截铅笔头看了半晌。那是当年埋在坑道里写遗书用的,笔杆上还留着牙印子。工作人员要换展品,老爷子摆摆手:"留着吧,让年轻人知道啥叫命大。" 【信息来源】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2. 《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年修订版) 3. 中国军网《开国少将王扶之的传奇人生》专题报道 4.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人物档案资料 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