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顾竹轩怎么办?”陈老总摇了摇头,答道:“这位大亨不能动!” 顾竹轩,字四喜,人称“江北大亨”,是上海滩上一位传奇的商界巨擘。他的出身与成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顾竹轩出生于1885年,家境贫寒,来自江苏省的一个贫苦农家。 年少时,顾竹轩曾目睹了家乡的大饥荒,这个悲惨的景象给了他日后人生选择的重要启示。在贫困与饥饿面前,他不得不跟随难民南下前往上海谋生。16岁那年,他在上海街头担任了一名黄包车夫,起初的艰辛生活给他带来了深刻的体验与积淀。 顾竹轩的运气开始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改变。在一次为顾祝同的父亲拉车时,顾竹轩遇到了一伙强盗的袭击。面对生命威胁,顾竹轩毫不犹豫地奋力保护车上的顾祝同父亲,并成功将强盗击退。 顾祝同对他感激涕零,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凭借这段缘分,顾竹轩被顾祝同引荐进入上海巡捕房工作,开始积累起人脉和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顾竹轩的名声逐渐在上海滩崭露头角。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看准时机,收购了当地的一家黄包车公司,迅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从此成为“黄包车大王”。 在这段时间里,顾竹轩结交了大量来自苏北的同乡,这些底层人物的支持为他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并帮助他在上海的各个行业中扩展影响。 顾竹轩的成功与上海滩的帮派关系密不可分,他的名声更是在加入“青帮”后达到了巅峰。杜月笙和黄金荣两位青帮大佬对他高度重视,并将他视为心腹。 凭借这一层关系,顾竹轩得以拓展自己的事业,将触角伸向娱乐、玻璃、轮船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巨额财富。 顾竹轩不仅仅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也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日军曾多次拉拢顾竹轩,但他始终坚决表示,绝不做汉奸走狗。 尽管上海沦陷,他依然积极资助抗日力量,甚至将自己的剧院改建为难民收容所,帮助了无数受到战火摧残的百姓。 1949年,伴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上海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胜利的号角下,上海的黑帮势力逐渐遭到清洗与清算。 作为“青帮”中的一员,顾竹轩的命运也在此时进入了最为紧张的时刻。随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占领上海,许多曾与国民政府或日伪政权有过联系的商人和势力都成了重点清算的对象,顾竹轩无疑也在其中。 在这个关键时刻,陈毅亲自派人前来与顾竹轩接触。陈老总是当时上海的主要领导之一,负责组织和处理地方上的事务。许多原本站在青帮一方的大亨们,面对新的政权都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与焦虑。 在此过程中,顾竹轩也同样面临着抉择:他是否会成为“青帮老大”中的一员,被清算出局? 当时,顾竹轩的商业网络遍布上海的各个角落,甚至与上海的政治圈也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关系。他的财富、地位以及众多的底层支持者,使得他在上海滩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但陈老总对于这位商界巨擘的态度却让人意外。一次,陈老总的助手在与他商量如何清算青帮的事务时,提出了顾竹轩的名字:“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么处理?”出乎意料的是,陈老总摇摇头,缓缓说道:“这位大亨不能动!” 陈老总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许多人认为顾竹轩的背景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对象,清算他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陈老总却作出了与常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的决定。他并没有直接要求将顾竹轩清除,而是表示对他要保持一定的宽容。 陈老总之所以作出如此决策,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顾竹轩虽然与青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却在上海的抗日斗争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与勇气。 更为重要的是,顾竹轩始终没有在战争中做出妥协,坚守自己的立场。对他来说,忠诚与民族大义始终是最为根本的原则。 此外,顾竹轩的商业成就和底层民众的广泛支持,使得他成为了上海民众的一个象征。陈老总深知,顾竹轩的“江北大亨”身份以及他与广大底层人民的紧密关系,对于巩固新政府的民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贸然清算顾竹轩,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影响新政权的稳定。 顾竹轩在新中国成立后并未选择完全隐退,而是继续活跃在上海的经济和社会事务中。作为上海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员,他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在1954年,顾竹轩成功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见证者之一。 顾竹轩的一生,充满了起伏与波折。从一个贫苦的黄包车夫,到上海滩上的大亨,再到最后的全国人大代表,他的故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传奇。 1956年,顾竹轩在上海去世,享年71岁。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从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到上海滩的商业巨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一步步走向了辉煌。而他的晚年,则是对社会和人民的深厚回报。
中国唯一富过17代的家族:上海有近千套房产,子孙大都上哈佛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