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闻一多迎娶表妹。他故意不理发,不洗澡,不换新衣。入洞房后,一见表妹脱下衣服,他撒腿就跑。不料多年后,表妹竟成了闻一多离不开的人。 新娘心里明白,闻一多不喜欢自己。她也不声张,独自躺在新床上,呼呼睡去。 逃出来的闻一多,则在书房待了一夜。 此时的他,躲避新娘,就像躲避瘟疫一样。不曾想,后来的他,竟成了最离不开妻子的人。 闻一多的婚姻,是典型的包办婚姻。 14岁那年,闻一多刚考上清华,父亲就给他定了娃娃亲,对方是小他4岁的高孝贞,也是青梅竹马的姨表妹。 经历过五四洗礼的闻一多,十分抗拒包办婚姻,但拗不过父母,只能妥协。 新婚当天,闻一多故意不理发、不洗澡、不换新衣。新娘的轿子已经抬到大门口,他却躲在书房不肯出来。 家人自然不会放过他,硬生生将他拖到礼堂上,按着他的脑袋,让他和新娘行礼。之后,又硬生生将他推入洞房。 虽然木已成舟,但闻一多还是不愿妥协,趁着新娘不注意,他又溜回书房去了。 作为新娘的高孝贞,并不气恼。 高孝贞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开明,没有让她裹脚,平时也放任她跟着哥哥去私塾旁听。因此,高孝贞虽是旧式女子,但并不愚昧守旧。 婚前,她和闻一多见过一面。当时,大家都在取笑她的大脚,唯独闻一多没有,对她满是尊重。 高孝贞觉得,对方是个好人,值得托付一生。因此,新婚夜,面对闻一多的冷漠,高孝贞并不气恼,想着以后再慢慢磨合。 然而,婚后一段时间,闻一多都住在书房,期间竟完成2万余字的论文《律诗的研究》。 眼看着闻一多出国的日子越来越近,父亲急了,下了命令:没生孩子,就不许出国。 无奈之下,闻一多只能搬回新房,和高孝贞履行迟到已久的“洞房”。 有了实质关系,闻一多的责任感越强了。他痛恨封建礼教对自己的束缚,却也明白妻子同样是牺牲者,因此他从未想过抛弃妻子,甚至想方设法让妻子和自己同步。 为此,他向家人提出要求:送高孝贞入学读书。 这让高孝贞感激不已。那个年代,女子嫁了人,就只能一辈子在家相夫教子。她没想到,自己竟然有机会去读书见世面。 为了不辜负闻一多,她入学后勤奋刻苦,进步飞快。 婚后5个月,闻一多赴美留学。期间不忘写信鼓励妻子,要做一个有学问有思想的女子。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女人并不弱似男人。外国女人是这样,中国女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1922年底,高孝贞生下女儿,公婆都不高兴,闻一多却兴奋不已,说自己就喜欢女儿。他还奋战五昼夜,作了近50首诗,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豆》组诗。 闻一多对女儿的疼惜,让高孝贞越发觉得,自己嫁对人了。 1925年,闻一多学成回国,到北平任教,将妻儿接到身边。 彼时的高孝贞,在学校看到新世界,学到新知识,整个人脱胎换骨,已经变成闻一多理想中的妻子。 在相处中,闻一多彻底爱上妻子,给她写了不少肉麻的情诗。周末也总是带妻子去礼堂看电影,去逛故宫和颐和园等。小家庭的生活,过得无比甜蜜。 只可惜,情深不寿。 1946年,47岁的闻一多,在昆明惨遭杀害。 噩耗传来时,高孝贞悲痛万分,从此改名“高真”。她带着女儿,冒着危险,投身到解放区,继续完成丈夫未完成的革命事业,直到去世。
包办婚姻多是悲剧,比如鲁迅和朱安、郭沫若和张琼华、张恨水和徐文淑…… 闻一多和高孝贞却是例外。 他们彼此尊重,互相支持,成就了一桩幸福婚姻,也留下一段爱情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