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23岁的女干部李玉枝嫁给了一级伤残战斗英雄,新婚之夜二人同房时,她竟然拿布条把自己和英雄绑在了一起,这是为何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5年8月,台湾海峡的炮火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八六海战”中,19岁的麦贤得作为南海舰队机电兵,经历了人生中最残酷的考验,敌舰的炮弹击中军舰,主机受损,舰艇面临成为靶子的危险。 麦贤得在机舱中奋力抢修,却被一枚弹片击中头部,右前额到左太阳穴被贯穿,鲜血与脑组织涌出,即便如此,他凭着惊人的毅力,在血泊中摸索设备,修好主机,为战友赢得反击的机会。 战斗胜利后,麦贤得倒在甲板上,生命垂危,医院里,四次开颅手术挽回了他的生命,但代价沉重:右半身瘫痪,癫痫频发,智力退化到少年水平。 他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全国传颂他的事迹,然而英雄的光环无法掩盖生活的艰难,在汕头荣军院,麦贤得的日常需要他人照料,孤独与病痛如影随形。 李玉枝的出现,像一束光照进了麦贤得的世界,1971年,这位23岁的公社干部年轻有为,追求者众多,却被麦贤得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她听说这位英雄的现状后,主动提出见面。 初次相识,麦贤得坐在轮椅上,言语含糊,手中摆弄着玩具火车,旁人劝她三思,家人也担忧她未来的幸福,但李玉枝坚定地说:“英雄流血不流泪,我要给他一个家。” 她的选择无关世俗的考量,而是源自对英雄的敬仰和对人性温暖的信念,1971年,两人步入婚姻,婚礼上,组织领导送来祝福,而李玉枝的家人却难掩忧虑,然而她已下定决心,用一生兑现承诺。 新婚之夜,李玉枝的举动让所有人瞠目结舌,她拿出布条,将自己与麦贤得的手脚绑在一起,这一行为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出于对丈夫身体状况的深刻了解。 麦贤得的癫痫可能在夜间突发,抽搐时容易摔下床,脆弱的身体无法承受二次伤害,布条让李玉枝能在丈夫异动时迅速醒来,及时安抚或调整他的姿势,避免意外。 这看似简单的举措,蕴含着她对丈夫安危的细致关怀,更深一层,这根布条是李玉枝对婚姻的誓言: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她都将与丈夫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婚后的日子充满挑战,但李玉枝用行动诠释了爱的力量,麦贤得的癫痫发作毫无征兆,有时在深夜,有时在节日团聚时,她总是第一时间扑上去,用身体护住丈夫,防止他咬伤舌头或撞伤。 她自学护理知识,每天为丈夫按摩瘫痪的右臂,硬是将失去功能的肢体恢复到能端碗的程度,听说针灸有效,她不辞辛劳拜师学艺,先在自己身上试针,摸索穴位。 一次大年初二,麦贤得突然发病倒地,两个年幼的孩子吓得大哭,李玉枝扔下手中面团,迅速将丈夫从桌角拖出,稳定他的身体,这样的场景,在他们的生活中反复上演,但她从未抱怨。 李玉枝的付出不仅止于照料,她为麦贤得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麦海斌继承父志,成为作战舰艇的军人,女儿麦海珊则成为军医,双双在部队立下功勋。 孩子们从小懂得父亲的英雄事迹,也学会了分担母亲的辛劳,在李玉枝的悉心呵护下,麦贤得的状况逐渐好转,他从完全卧床到能拄拐行走,语言表达也清晰许多,癫痫发作的频率大幅降低,医生称这是“医学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李玉枝数十年的坚持与爱。 李玉枝的故事,远不止于个人情感的伟大,在1970年代,英雄主义精神是社会的主旋律,她的举动激励了无数人以实际行动致敬英雄,她用布条系住的不只是丈夫的身体,更是英雄的尊严与一个家庭的希望。 到了九十年代,麦贤得的身体稳定后,李玉枝又带着他融入社区,搀扶他与邻里聊天,让他重拾生活的温度,如今,麦贤得已年逾七旬,逢年过节还能敬一个军礼,李玉枝则满头银发,依旧陪伴左右。 金婚纪念日那天,麦贤得颤巍巍地画了一颗心,换来李玉枝幸福的泪水,街坊们说,这对老夫妻手拉手散步的背影,比年轻人还温暖。 回望1971年的新婚夜,那根布条早已超越了物理的束缚,成为李玉枝与麦贤得爱情的象征,它见证了一段跨越苦难的婚姻,承载了无私奉献与坚守的信念。 李玉枝用半生守护,为英雄撑起了一个家,也为那个时代留下了爱的传奇,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不仅是心动,更是担当;真正的英雄,不仅在战场,也在平凡的生活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广东日报——《和你·在一起 | 麦贤得 李玉枝夫妇:英雄模范相濡以沫半个世纪》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10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