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李敏第一个打电话给张仙鹏:张叔叔,你怎么还不来北京悼念爸爸? 1949年12月的沈阳,寒风刺骨,雪花在昏黄的路灯下翻飞。沈阳文化宾馆的小招待员张仙鹏裹紧棉袄,站在宾馆门口,搓着手等待一位“大人物”的到来。16岁的他,脸庞冻得通红,眼神却透着好奇和紧张。 宾馆领导反复叮嘱:“这次接待任务绝密,连家人也不能透露!”张仙鹏心里嘀咕:到底是哪位首长,要如此慎重? 汽车的灯光划破夜幕,几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宾馆大院。车门打开,一个身穿灰色大衣、笑容和蔼的中年人走了下来。张仙鹏愣住了——那张脸,他在报纸上见过无数次,是全国人民心中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他小心翼翼地打扫房间,检查茶具,生怕出半点差错。当他端着一杯热茶走进会议室,毛主席正坐在沙发上翻阅文件。张仙鹏轻声说:“请喝茶。”主席抬起头,微微一笑:“谢谢你,小同志。”那一刻,张仙鹏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仿佛这位领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像邻家的长辈般亲切。 两天后,毛主席匆匆离去,张仙鹏以为这辈子再无机会相见。谁料,1950年3月,主席从苏联返回,再次入住沈阳文化宾馆。这次停留了三天,张仙鹏有了更多接触主席的机会。一天晚上,他为主席准备洗澡水,刚要倒热水,主席走过来,轻声说:“水别太烫,和体温差不多就行。” 张仙鹏有些紧张,手忙脚乱地调整水温。主席却没责怪,反而问起了他的家乡、年龄和读书情况。张仙鹏如实回答:“我16岁,山东烟台人,小学没毕业,家里穷……”主席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短暂的三天,像一颗种子,悄然埋在张仙鹏的命运里。 临行前,中央警卫负责人汪东兴找到他:“小张,愿不愿意去北京工作?”张仙鹏毫不犹豫:“我服从组织安排!”1950年8月,调令正式下来,张仙鹏成为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开始了长达13年的贴身守护。 1951年3月,张仙鹏正式到中南海工作。初来乍到,他对主席的湖南口音不太适应,闹出不少笑话。一天晚上,主席在灯下看文件,抬头说:“小张,搞个蜡烛。”张仙鹏听成了“搞个辣椒”,连忙跑去厨房端来一盘红彤彤的辣椒。回到房间,看到桌上已点燃的蜡烛,他才反应过来,脸涨得通红,低头站在一旁。 主席却哈哈一笑,夹起一块辣椒尝了尝:“不错,挺辣!”这一幕让张仙鹏既羞愧又感动,从此对主席多了份敬爱。 在主席身边的日子,张仙鹏感受到的不仅是领袖的威严,更有如父般的关怀。一次他生病发烧,主席亲自询问病情,还叮嘱医生多加照顾。 主席对子女也常说:“小张他们就像你们的长辈,要尊重。”李敏、李讷等主席的孩子们亲切地喊他“张叔叔”,尤其是李敏,和张仙鹏关系最好。她比张仙鹏小三岁,性格活泼,常常和他开玩笑。有次张仙鹏逗她:“按辈分你得叫我叔叔!” 李敏不服气,跑去向主席“告状”。主席笑着调解:“小张啊,李敏说你只比她大三岁,不肯叫叔叔,你说这事怎么办?”张仙鹏挠头傻笑,气氛温馨得像一家人。 1953年,张仙鹏回山东探亲,主席特意叮嘱他写一份家乡的调查报告。回来后,他交上一篇《宫家岛乡调查总结报告》。主席逐字审阅,圈出错别字,还在标题前加上“山东省福山县”,批示:“写得不错,但文字要更通俗。” 这份细致让张仙鹏深受触动,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观察。 1963年,张仙鹏从湖南返回北京,却得知主席身边的卫士组将大换班。主席问他想去哪里工作,他选择了回山东老家。1964年10月,他最后一次在中南海见到主席。主席特意让卫士拿来砀山梨和饼干,塞给他带回青岛:“给孩子们吃。”张仙鹏强忍泪水,握着主席的手,哽咽地说:“主席,我会常回来看您。” 主席拍拍他的肩:“青岛我还会去的,你也要好好干。” 然而,命运弄人。1965年张仙鹏再来北京,主席身体已不如从前,因白内障手术刚结束,未能深谈。他想和主席合影留念,却因摄影师不在而作罢。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如惊雷炸响。张仙鹏正在青岛家中,听到广播后泪流满面,嘴里喃喃喊着:“主席,主席……”就在这时,电话铃响,接起来是李敏急切的声音:“张叔叔,你怎么还不来北京悼念爸爸?”张仙鹏愣住,随即哽咽回应:“我马上就去!”他连夜收拾行囊,赶往北京。 9月14日,张仙鹏走进人民大会堂的灵堂。毛主席的遗容安详而熟悉,他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他站在灵前,低声诉说:“主席,您的小张来看您了……”那一刻,13年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沈阳的那杯热茶、辣椒的误会、调查报告的批改、离别时的叮嘱……他多想再听主席叫一声“小张”,可一切都已成追忆。 张仙鹏走出灵堂,抬头望向北京的夜空。秋风吹过,他仿佛又听到了主席那句:“小张,你要常回来看我。”他擦干泪水,迈开坚定的步伐,心中默默许诺:主席,您的教诲,我会带到生命的每一天。
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李敏第一个打电话给张仙鹏:张叔叔,你怎么还不来北京悼念
我心凛雨
2025-04-29 10:29:16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