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新工业化有多难?一直以为,总难不过49年的中国工业化!直到美国港口工人罢工

落叶随风呀 2025-04-29 11:14:39

美国重新工业化有多难?一直以为,总难不过49年的中国工业化!直到美国港口工人罢工,诉求是禁止进口港口自动化设备……典型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想象一下,2024年10月,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的港口突然停摆,47000名工人走上街头,高喊着“禁止进口港口自动化设备”。这不是电影剧情,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工业强国身上的事。咱们站在中国看过去,总以为美国底子厚、资源多,重新工业化不过是小菜一碟,怎么也难不过1949年我国刚从战火中爬起来那会儿。可这场罢工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工业复兴的尴尬:技术想往前冲,工人却往后拉。 回看1949年的中国,工业基础几乎是零,物资短缺、技术落后、人才稀缺,哪样不比今天的美国惨?可咱们硬是凭着一股子信念,从农业国一步步干成了工业大国,几十年就搞出了“中国奇迹”。反观美国,曾经的工业霸主,如今想重振旗鼓,怎么就这么费劲?2024年的这场罢工,给了咱们一个观察的窗口:美国的问题,不只是工人闹一闹,而是教育、家庭、文化、政策一堆老大难叠在一起,拖住了工业化的腿。 先说教育。咱们都知道,国强靠教育,教育出人才。可美国的基础教育咋回事?经合组织数据摆在那儿,美国学生数学和科学成绩全球排第28,连越南都比不过。学校里忙着教什么“性别认知”“种族平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却被晾一边。1980年,职业教育占教育预算6%,到2004年掉到2%。社区学院的老师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进过工厂,哪能教出干实事的工人?相比之下,1949年后的中国,教育再穷也抓工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技校遍地开花,才有了后来的工业腾飞。美国这教育失衡,技能人才短缺,工业化不瘸腿才怪。 再看家庭。家庭是培养人的第一站,可美国的家庭结构变味了。1960年,单亲家庭才9%,现在飙到26%。单亲家庭的孩子辍学率高,动手能力也跟不上。过去美国爹妈在车库里教修车、缝衣的传统,如今早就没了。罢工的工人里,好多人小时候就没机会摸工具,面对自动化设备,只能抗议,不会用。咱们中国当年再苦,家庭教育也没丢,父母带着孩子干农活、学手艺,硬是把基础打牢了。美国这家庭教育的断层,直接让工业化缺了人。 文化这块,美国也变了味。1980年代,美国人以动手能力为傲,车库里全是工具,农民能修拖拉机还能接生牛犊。可现在呢?年轻人宁愿去星巴克端咖啡,也不愿进工厂拧螺丝。安德森经济集团调查说,只有20%的年轻人愿意干工厂活。这种看不起体力劳动的风气,跟咱们当年“劳动光荣”的劲头差太远了。1949年的中国,靠的就是全民动手干,美国这文化一变,工业化的劳动力从哪来? 政策上,美国更是力不从心。特朗普搞关税战,想把生产线拉回来,没成。拜登扔出840亿美金的《通胀削减法案》,结果制造业项目一拖再拖。审批流程长得吓人,基础设施老得掉牙,电网停电、港口堵车、高速公路坑坑洼洼,企业主直呼受不了。有个老板就说:“模具坏了还得寄到中国修。”这不就是政策和基建拖后腿吗?反过来看我国,1949年后政策多务实,集中力量办大事,基建修得飞快,才撑住了工业化。美国这政策效率,工业化想跑都跑不起来。 2024年的港口罢工,算是把美国重新工业化的老底掀开了。工人怕自动化抢饭碗,死活不让用新设备,可自动化明明是工业发展的趋势,挡是挡不住的。这不就是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吗?罢工拖到2025年1月,签了个六年新合同,允许点自动化,又保住现有工作,可这治标不治本。教育不改、技能不训、文化不转,美国的工业化还是悬。咱们中国当年也怕技术跟不上,但硬是迎难而上,学技术、造设备,才站稳了脚。美国这抗拒新技术的劲头,离工业强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说到技术进步,亨利·福特的故事挺有意思。1913年,他搞出装配线,把汽车制造效率提上天,还说“机器是人的延伸,不是敌人”。可现在美国工人把自动化当敌人,观念差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美国要翻身也不是没招。教育得抓STEM和职业教育,别光顾着“政治正确”;社区得搞活动,把技能传下去;文化上得扭转风气,让年轻人觉得进工厂不丢人;政策上得快刀斩乱麻,修基建、简审批,给企业信心。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落叶随风呀

落叶随风呀

恰饭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