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驾崩,李卫知自己下场不妙,哭晕棺椁前。乾隆似懂他心思,既赐珍珠

风城春史呀 2025-04-29 13:54:25

1735 年,雍正驾崩,李卫知自己下场不妙,哭晕棺椁前。乾隆似懂他心思,既赐珍珠,又封功名,此时,被安抚的李卫尚不知新主子有多“坑爹”,否则或哭死灵堂。   李卫,出生于1687年的江苏徐州一个富裕家庭,原本未能深造文学,但其政治才能却显著。通过买官进入官场后,李卫迅速在政治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自康熙末年起,李卫的官职步步高升,其政治生涯跨越了康熙、雍正到乾隆三朝,是清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雍正时期,李卫因直言敢谏,深得雍正帝信任,先后担任多个要职。   1735年的一个霜冷清晨,朝阳初升时分,整个京城被一层薄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未散的晨雾与淡淡的悲伤。雍正帝突然驾崩的消息如冬日里刺骨的寒风般,让人心中生寒。李卫,这位一直在雍正身边出谋划策的重臣,在得知噩耗后,内心的恐慌与不安迅速蔓延开来。尽管他在朝中地位显赫,却也深知皇权更迭的残酷与不定。   在雍正帝的国丧之日,朝臣们齐聚于京城的太庙。仪式庄严而肃穆,李卫身着黑色的朝服,带着沉重的步伐步入雍正帝的灵堂。在灵堂中,雍正帝的棺椁静静地摆放在中央,周围摆满了香案和祭品。李卫跪在棺椁前,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他的哭声在空旷的灵堂内回荡,显得格外撕心裂肺。最终,他因悲伤过度而晕倒在地,昏迷不醒。   就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年轻的乾隆帝已经开始着手处理朝政。尽管年纪轻轻,乾隆帝的心思深沉,对于如何处理雍正帝遗留下的旧臣,他有着自己的考量。乾隆帝看到了李卫的忠诚与悲痛,决定继续重用这位有才能的老臣,以稳定朝局。   几日后,李卫从晕厥中醒来,得知自己并未因雍正帝的驾崩而遭到打压或清洗,反而被新帝赐予更高的官职和珍贵的珍珠,以示恩宠。乾隆帝的这一决定,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一时间,许多猜测和议论纷纷出现。乾隆帝不仅让李卫继续担任直隶总督,还额外赐给他营田观察使的职责,让他负责调查和改善农田水利情况。   李卫回到自己的职位上后,开始着手处理乾隆帝交付给他的重要任务。他沿着直隶省的大江大河巡视,一路上深入到那些由长期水患困扰的地区,亲自查看那些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河堤上的草木已被积水浸泡得根基松动,农田里的沟渠堵塞不堪,积水成灾,昔日的河道已是泥泞一片。   在这一过程中,李卫不仅要面对自然条件的严酷挑战,如连绵不断的雨季和河水的暴涨,更要应对地方官吏的抵触和阻挠。有的地方官员对他的改革措施敷衍应对,甚至暗中拖延,害怕新的管理方式影响了他们原有的利益分配。但李卫行事果决,他在考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后,立即指派可靠的亲信或亲自督促改革,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懈怠和腐败。   秋末的一次视察中,李卫来到一处因洪水频发而民不聊生的小村庄。村中的农田因长期被淹没,庄稼几乎无法生长,村民们的面容带着深深的绝望。李卫立即下令重修附近的堤坝,并指派工匠改良灌溉系统,引进更为先进的水轮技术,帮助村民们排除积水,恢复农田的耕作。他不时亲自蹚过泥泞,与工人们并肩作业,其行动坚决而有效,很快在直隶地区树立了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   经过数月的努力,曾经因灾害而颓废的直隶地区焕发了新生。河道被疏通,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和改良,农田重新获得灌溉,粮食产量不仅恢复到往日的水平,甚至有了大幅的提升。这些成就,很快就被上报到了京城。   乾隆帝对李卫的报告感到非常满意,再次召见他进宫。在紫禁城的一次朝会上,乾隆帝在众臣面前高度赞扬李卫的贡献,称他为“国之伟器”,这番评价使李卫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乾隆帝的认可不仅仅是言辞上的夸奖,他还特别批准了对李卫的进一步奖赏,包括赐予他更高级的官服和赠予其家族额外的封地。   然而,好景不长,1738年的一个春日,李卫突发重病。尽管乾隆帝急忙派遣御医和名药,希望能够挽救这位忠臣的生命,但李卫的病情迅速恶化。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李卫被安置在自己位于京城的宅邸中,他的病榻旁常常聚满了来自各地的朝臣和亲朋好友,他们或祈祷或叹息,场面颇为哀戚。   李卫终因病逝世,享年51岁。乾隆帝对他的去世感到深切的悲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赐谥号“敏达”,以示对其忠诚和功绩的认可。李卫的丧礼不仅规模宏大,还特别按照一位封疆大吏的礼仪进行,显示出皇帝对他的特别敬重。   然而,历史的评价常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40多年后,乾隆四十二年的一个夏日,乾隆帝南巡途经杭州西湖时,他意外地发现了当地百姓为李卫立的神像。看到曾经的臣子被神化,乾隆帝内心感到不快,认为这种个人崇拜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稳固。出于对过去政治势力的警觉,乾隆帝当场下令推倒神像,并指责李卫“任性骄纵”,认为他初非公正纯臣。

0 阅读:53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