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被灭,南宋为何没有坚守中原,而是南下定都杭州 临安城头的风雪中,南宋朝廷迎来了最后的时刻。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九日,蒙古铁骑破城而入,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倾覆,重演了一百五十年前北宋汴京陷落的悲剧。时光倒流至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了汴京城,北宋皇帝徽宗、钦宗及整个宗室被押解到苦寒的北方。宋徽宗众多子女中,只有一个人逃过这场灾难——赵构。 这位意外成为皇帝的赵构,即后来的宋高宗,开始了一段漫长而屈辱的逃亡之路。金国掳掠北宋后,扶植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然后撤离中原。但不久,张邦昌就将皇位归还给了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延续了宋朝的香火。 "即位后,究竟该把朝廷安置在何处?"这个问题在南宋初年引发了激烈争论。朝堂之上,三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主战派李纲提出了三都制的设想,主张暂时避居南阳,伺机返回汴京;忠臣宗泽则力主直接回到汴京;而主和派汪伯彦、黄潜善等人则极力主张向东南撤退。争论的核心是:是坚守中原,还是南迁避敌? 金兵再次南下,赵构无力抵抗,只得从商丘逃往扬州。在扬州,赵构暂时得以苟安,将其称为"行在",意味着这只是朝廷的临时驻地。然而,好景不长。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人攻打扬州,赵构惊慌渡江,逃到镇江。 在镇江,吏部尚书吕颐浩请求定都建康(今南京)。但御营都统制王渊却指出:"镇江只能防守一处,若金军从通州渡江,先占据姑苏,又该如何应对?不如选择钱塘,有重江之阻。"这一建议正合赵构心意,他立即决定"径趋杭州"。 赵构的逃亡并未就此结束。建炎三年冬天,金兀术率军南下,发动了"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军事行动。眼看连钱塘江也无法阻挡金兵,赵构被迫浮海避敌,一路逃到温州,才暂时躲过追击。这场追逐战给南宋朝廷敲响了警钟:扬州、建康都不足以抵挡金兵,只有大海才能成为最后的屏障。 金兵的威胁稍减后,绍兴八年(1138年),赵构正式宣布将朝廷安置在杭州。为了体面,朝廷依然称这里为"行在",表明这只是临时的首都,仿佛随时准备北返收复失地。但实际上,此时的南宋朝廷已经开始接受偏安一隅的现实。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朝廷在颠沛流离十余年后,终于在杭州站稳了脚跟。赵构正式宣布将朝廷安置在杭州,但在法理上,他依然坚称南宋的首都是开封,杭州只是"行在"——临时的朝廷驻地。这种表面上的坚持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南宋已经开始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偏安生活。 三年后,绍兴十年(1141年),南宋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正式确立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和议规定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赵构称金主为叔父,并每年向金国支付大量的银两和绢帛。从此,南宋的"守与和"政策定型,苟且偏安、消极防御的地缘战略思想弥漫整个朝野,再无北伐之举。 为何最终选择杭州而非传统的南方都城建康(南京)?这背后有着极为现实的考量。建康虽号称"虎踞龙盘之地",但它紧贴长江,防御上存在致命弱点。建炎三年金兵轻松攻占建康的教训,让赵构心有余悸。相比之下,杭州距离长江前线较远,即使金兵越过长江,朝廷也有充足的时间从杭州撤退。赵构曾说过,即便金兵南下,他还可以从杭州坐船入海躲避——"大海茫茫,金兵想捉住自己也未必那么容易"。 除了安全因素,经济实力也是定都杭州的重要原因。自唐代起,江南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翘楚。杭州不仅有京杭大运河的便利,还临近海岸,船舶可将两淮江南的商品运往各地,甚至远达东亚、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这使得杭州迅速崛起,成为"万物富庶"之地。南宋的市舶业(海外贸易)尤为发达,为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弥补了国土损失。 有趣的是,南宋实际上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在海战中甚至具有优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船副提督李宝率战船奇袭停泊于山东的金国水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囿于传统的大陆思维,南宋朝廷始终不敢发挥自身航行海洋的强势,从海上大举出击金国。 在传统士大夫眼中,南宋的偏安选择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后人感叹:"南渡衣冠忘北狩,西湖歌舞误中原。"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评价道:"浙江僻在东陲,湖山间阻,以此争雄天下,势有所难逮耳。"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土地才是国家的疆域和战略基地,只有向西北方向开拓才是正途,而非面向东南的海洋。
北宋被灭,南宋为何没有坚守中原,而是南下定都杭州 临安城头的风雪中,南宋朝廷迎来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4-29 22:34:24
0
阅读:0